背景不同互補長短 冀傳承文化遺產
2022-05-03 00:00
(星島日報報道)雖然呂智超及梁嘉放都從事文物修復工作,但背後經歷卻大相逕庭。熱愛藝術的呂智超從小學習畫畫,機緣巧合之下投身該行,曾跟隨中國書畫修復名師美國佛利爾美術館顧祥妹及上海博物館的孫堅學習。成長於西安的梁嘉放,從小接觸大量出土文物,既喜歡歷史,也喜歡化學。她表示,文物保護是文理兼備的學科,「既需要科學背景,也需要藝術及歷史知識。」出於對兩者的喜愛,便順理成章修讀文物保育的科目,畢業後投身該行業。
修不修? 需長期來回論證
梁嘉放則認為,文物修復的技術隨時代進步,文物修復師也需要不斷精進技藝,甚具挑戰性。「每件文物的狀況都不一樣,每次需要解決的問題都不一樣。現時非常注重科學技術與文物保護的結合,拓展了我們工作的範圍,不光是坐在桌子前在顯微鏡下日復一日的修復,需要不停更新知識,同時應用到修復工作當中。」
文物包含不同種類,涉及不同材質,談到哪類文物的修復最具挑戰性,梁嘉放表示要視乎文物的狀況,修復與否,如何修復,每一個步驟都需要仔細而精密的考慮。她解釋:「例如彩繪類的文物比較複雜,看上去好像完好無缺,但實際非常脆弱。修復一件文物需要長期來回論證,修還是不修,修了會不會破壞。」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