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文化藝術發展須具備完整藍圖

2022-04-20 00:00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支持香港發展成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對香港的文化藝術發展具指標性作用。為了加強對文化藝術的統籌和領導,政府早前公布的架構重組方案中,建議增設文化體育及旅遊局,使文化事業及產業發展受專責政府部門推動,毫無疑問是文化藝術發展的重要一步。目前,政府仍未進一步透露文體旅局的具體職能和使命,筆者謹提出文化藝術「五化」的建議發展方向,期望為政府未來施政提供較整全的藍圖,從而推動文化藝術早日提速發展,趕上國家發展大局的高速列車。
「五化」發展方向

第一,文化產業化。過去一段時間,社會對文化產業化頗有建言,包括政府官員、商界領袖、行業專家都提到了文化產業化的概念,但內容大多聚焦在產業化的具體「方法」,而甚少提到其「關鍵指標」,即如何衡量產業化的進展,從而對政府政策形成指引效果。政府應參考由國家文化及旅遊部印發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編撰香港《文化產業發展藍圖》,提出明確的路綫圖和時間表以外,更設定了文化服務的主要發展指標,納入文化產業佔GDP比例、文化機構年流通人次、舉辦各類活動次數、年服務人次等,以指導各部門工作,制定出符合發展需要和現實情況的政策與措施。

第二,文化社區化。文化藝術的內涵豐富,除了有「高大上」的一面,以社區文化形式呈現的貼地元素,能拉近市民與文化藝術的距離,從而推動全社會一同參與到文化藝術發展當中。目前,文化社區化的概念主要由高等院校和私營機構倡導,如教大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曾與香港旅遊發展局合作,舉辦名為「西油記」的社區藝術展覽,但欠缺政府的宏觀政策支持。政府可參考《上海市城市更新實施方法》,營造有機的、注重微量更新的社區更新模式,並舉行城市空間藝術季,鼓勵不同社區圍繞多元化的主題,如鄉村、工廈、工業村,打造具社區特色的文化藝術空間,反映社區活力與共同願景。

第三,文化智慧化。在疫情影響下,世界的文化智慧化高速發展,造就在藝博會、AR/VR展覽、在綫導覽與直播互動等嶄新文化活動形式。政府近年推動「藝術科技」,雖嘗試貼近世界潮流,但主要體現於展覽或表現形式,而未真正走進智慧化管理的大門。政府可參考國家「互聯網+公共文化」的概念,積極開拓智慧圖書館、全民藝術普及雲平台、文化遺產數字訊息平台等。與此同時,文化機構的數據驅動決策亦是政策上的空白,如何善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加強政府和民間文化機構的雲端數據挖掘和分析能力,並實現智慧服務、智慧分析,同樣值得政府認真研究。
連結大灣區與國際

第四,文化專業化。人才是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政府在《施政報告》亦明確將「培育人才」列為新文化定位的五大發展方向。根據香港藝術發展局的各項人才計畫,目前對「人才」的定義,主要為文化藝術的前創作者,以及藝術行政管理人員兩大類,但未有充分涵蓋文化研究的領域。在《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當中,提及「推進各級文化和旅遊研究院所建設,加強行業智庫體系建設」,政府應積極拓展文化人才的定義,並推出針對性的培育和引進政策,更要支持文化智庫發展。這有助於充實香港文化發展的理論基礎,在學術研究的支持下,能夠進一步加強政府政策和機構發展的成效。

第五,文化盛事化。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香港應同時做到「大灣區化」和「國際化」,並將兩者有機聯繫、拓展。事實上,內地已有許多成功的文化盛事例子,如「相約北京」國際藝術節、江西「百縣百日」文旅遊消費季等,香港應積極把握大灣區發展機遇,推出大灣區國際藝術節和大灣區消費月、消費季等盛事。此外,香港亦可發揮超級聯繫人角色,善用在國際舞台的影響力,推動成立大灣區產業國際合作聯盟,共同參與一帶一路博物館聯盟、圖書館聯盟等,致力與中華文化一同「走出去」。

正如體育發展的「五化」藍圖,文化藝術同樣需要整全的規劃,才能確保產業發展未來行穩致遠,在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建設上開創高峰。礙於篇幅所限,只能概要地論述「五化」發展的概要,未來筆者將圍繞「五化」,提出各項更具體的政策倡議,供政府參考。文化藝術是全社會的大事,筆者同時期待透過拋磚引玉,能進一步鼓勵社會各界對文化藝術發展的積極倡議,為政府出謀獻策、輸送智慧。
何子煜
政賢力量青年時事評論員
民間《施政報告》起草委員會文化藝術範疇核心成員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本網站正使用 Cookie

我們使用 Cookie 改善網站體驗。 繼續使用我們的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 Cookie 政策。 Cookie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