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疫」境自強

2022-04-18 00:00

 無國界醫生聆聽長者的擔憂,並分析他們的健康狀況,從市民猶豫接種疫苗的根本原因出發,提供以人為本的協助。(照片來源:無國界醫生香港網站)
無國界醫生聆聽長者的擔憂,並分析他們的健康狀況,從市民猶豫接種疫苗的根本原因出發,提供以人為本的協助。(照片來源:無國界醫生香港網站)

這幾個月我們的生活和新聞都離不開疫情:防疫抗疫、春天放暑假、在家工作。雖然香港醫療系統向來在全球前列,第五波疫情卻在農曆新年過後開始失守,癱瘓城市運作和公共醫療系統,疫情以來截至四月十三日累計死亡個案達八千八百八十六宗,死亡率為百分之零點七四,以人口比例計全球稱冠。

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及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臨牀助理教授薛達均認為,本港死亡人數比例全球最高主因是長者疫苗接種率低、處理院舍爆發失當、本港公共醫療系統長期不勝負荷。在第五波死者中逾半來自院舍,九成人沒有接種兩劑新冠疫苗。

疫情就像是一道照妖鏡,把香港長久以來積壓的問題爆發出來,今波疫情帶來了用生命作代價的教訓。從防疫資優生一下子淪為疫情重災區,政策改變跟不上確診數字幾何級上的變化,大量人潮數以小時計輪候檢測,不少人數周病好了還未收到檢測結果,輕重症不分導致醫療體系嚴重癱瘓,二月時有公立醫院急症室曾一度同時要做臨時停屍間,全城運作幾近停擺。

在這看不到希望的兩個月,我們卻看到人性的光輝。例如不少大學和社區醫療團隊對在家自行隔離求助無門的確診者,提供免費網上中醫診症及上門派藥服務。又例如二○一六年呂志和獎人類福祉獎的得主無國界醫生,為應對第五波疫情發展,與本地非政府組織合作支援弱勢社群,不只是簡單的提供疫苗接種計畫,而是透過以人為本的護理方式,去探討病人在臨牀、心理社交和文化方面的需求。例如幫助他們填寫表格、上傳疫苗接種證明,教他們如何使用快速抗原測試包,聆聽長者們的擔憂並提供協助。正如無國界醫生(香港)行動支援組區域總監陳利晨醫生所說,疫情正在影響我們的身心,互相關心、關注和支持同樣重要。

香港在疫情終於有少許放緩的當下,汲取第五波疫情的教訓後,是時候更要居安思危。有些硬件如人煙稠密雖然不能改變,但軟件如增加公共醫療資源的政策、接種疫苗加強防疫等,卻是我們可以做到的。天災如疫情我們控制不了,但人禍如搶購糧食、生活恐慌等,卻可以避免。恐懼的傷害大於疫情本身,我們只有調整心態,做好自己,才可安然面對只會有更多的變種病毒。

四月一日起本港已開始解除禁飛,並縮短到港隔離時間,由於檢測嚴謹暫時並沒有加重外來入口疫情的壓力,意味着三天後在四月二十一日逐步放寬本地社交距離限制,香港社會終於可朝正常生活的道路進發。確診數字隨後或會有所上升,但只要大家受到疫苗保護並無重症,依然可以如世界所有其他國家一樣做到有序復甦。今天是復活節最後一天,期待在這波疫情過去以後,香港可以迎來真正的重生。

呂志和獎助理總經理 程珍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