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論壇|公眾諮詢推動環保進步

2022-04-15 00:00

政府近日正着手精簡各項與環保和規劃有關的法定程序,包括《環境影響評估條例》(環評條例)、《城市規劃條例》及審批私人發展項目移除樹木流程,當中部分涉及減省法定公眾諮詢或參與程序。社會上有擔憂這樣會否削弱公眾對發展項目的監察能力,繼而無法維護公有的環境資產?公眾諮詢是現代進步社會的重要部分,具質素的公眾諮詢不但可以有效監察發展過程,也可使問題和衝突在較早時期公開地呈現,以便爭取時間調解和解決,但先決條件是要有正確和全面的公開資訊及過程,而市民各界亦應盡早得悉和參與。
提升項目公信度

以一九九九年「大嶼山連接大蠔灣梅窩的南北道路」的環境影響評估(環評)為例,這條道路建議穿越大蠔河的河谷,而大蠔河是香港淡水魚多樣性最高的天然河流。當局的文本說明已考慮不同路綫的方案,但追看圖則才知道所謂不同方案的分別,只在於路綫起點和終點選址不同,最核心影響大蠔河生態的部分其實大同小異,根本沒有評估大蠔河以外的選項。單從文本很容易誤解為該環評已考慮並評估大蠔河以外的方案,但實情並非如此。所以公眾諮詢應做到可使公眾明辨決策的根據,避免被誤導,亦促使項目倡議人客觀陳述理據,提升其公信度。

九廣鐵路(九鐵)於二○○○年提交「上水至落馬洲支綫」的環評報告作法定公眾諮詢,當中對環境最致命的是以高架橋貫穿世界級重要的塱原濕地,環保團體反建議隧道方案避免在塱原施工,但九鐵一意孤行。接着便掀起了「拯救塱原」運動,已故吳祖南博士是其中主力,最後當時環境保護署署長參考數量史無前例的公眾意見,拒絕批出環境許可證,逼使九鐵以隧道方案再進行環評,當時事件世界矚目。這事件後很多項目籌劃在早期已以不同形式收集民意和技術性意見,好使之後的公眾諮詢資料更全面,雖然表面上花多了時間,但可減少閉門造車而引發重大的爭論議題,避免因快得慢,浪費了之前投入的時間和資源。事實上,隧道方案在新界北區不但保存了塱原濕地,成為今日的自然生態公園(建設中),而且避免重蹈西鐵在新界西造成的噪音、鄉郊社區割裂等環境和社區發展問題。

另一例子,九十年代維港填海高峰期的東南九龍填海計畫的規劃(現稱啟德規劃),花了幾年時間,經政府和顧問公司精心設計,於一九九八年推出向公眾諮詢,但得不到社會普遍支持,官員也感錯愕。箇中與環保有關的議題,除了填海面積外,還有啟德明渠水質影響將來中心商業區的市容衞生,以及新建道路太多,既浪費土地且污染空氣。之後轉轉接接啟德明渠被整治,成為今天的啟德河,打開香港藍綠城市建設新一頁;啟德規劃也提議環保運輸系統以減緩路邊和地區性的污染,這當日的新措施到今天又成為香港減污的其中一樣重要措施。此外,啟德機場北停機坪地底的土壤,受到石油燃料污染,若不清理的話,無論在施工時或對日後其上建築物內的人,都有健康和安全威脅。但當時香港普遍對土地污染(或稱土壤污染)缺乏認識,但經環保團體指出這問題的嚴重性後,有關當局從善如流,嚴肅處理,在動工前先為土壤除污,免除相關威脅。如此看來,公眾諮詢不但改善了項目,更推動城市進步。
公眾諮詢佔發展流程時間有限

政府今次改動其中一個理由是加快建屋,但從過往經驗看,法定公眾諮詢程序佔發展流程的時間十分有限,而環保團體通常對公營房屋發展意見不大,那麼精簡這些公眾諮詢程序是否幫到社會有急切居住需要的人士呢?日見成熟的公眾諮詢程序其實正提供官民和各持份者的溝通渠道,維持健康理性的社會討論,凝聚共識,所以政府切勿作出使香港倒退的決定,加劇社會分化。

鄭睦奇 
綠色力量總監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