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論壇】「明日大嶼」文件甩漏仍硬闖 背後有何危機?

2021-12-03 00:00

「明日大嶼環評工程項目簡介」為期兩周的公眾諮詢於上周四完結,下一次再就此進行公眾諮詢,已是完成環評報告,工程蓄勢待發之時。然而,如此關鍵一步,當局卻選擇草率開展,不但迴避公開相關的政策顧問報告及進行完整的策略性環評,亦在未有任何具體的規劃或生態資料的情況下,便已提交予環境諮詢委員會討論。而且雖說是諮詢,卻漠視會上多名委員提出的質疑,未有答案便於數日後偷步提交內容空洞的工程簡介,被批評硬闖環評程序,甚至是「工程至上」而置公眾利益於不顧。

環評除了減低環境及生態影響,原意更是保障公眾生活免受大型工程所損的法定程序。當中主要針對工程實際操作,研究如何避免、減少、緩解發展對環境的影響。然而,上月初土木工程拓展署偷步向環諮會提交環評工程項目簡介,不但將簡介一斬三,忽略工程帶來的累積環境影響;所制定的海洋生態破壞研究範疇亦相當籠統,甚至漠視環境局《香港氣候行動藍圖》的碳中和目標;文件中更只劃出一個大方形的虛線框,面積、形狀等具體資料均未見蹤影。知道填海確實位置,對於環評是十分重要,因為人工島的不同設計和位置,受影響的水文情况均有可能不同,需要進行水文數學模型,才可了解工程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何等嚴重;但現時當局交出來的資料卻如此匱乏,又如何做一個準確又具說服力,能保障市民的環評報告呢?

更值得留意的,是當局一直密冚關鍵文件《香港2030+策略性環境評估報告》,不但剝奪公眾知情權及選擇,更令人懷疑是營造「非填海不可」的假象。策略性環評理應是政策制定中較前的工具,從更宏觀的角度,研究大規模發展計畫的理據及選項等,之後再進行公眾諮詢。裏面應該羅列潛在土地供應選項(包括填海以外的方案)、預警各項選項對環境的影響、可行緩解措施及公眾意見,從而選擇符合公眾利益兼可持續的選項。然而,現時政府在欠缺理據基礎,已經貿然跳進填海的框架進行討論,排除其他有可能更符合成本效益的選擇,有違基本邏輯。

當初規劃署批出的顧問工作簡介中亦有列明,完成《2030+策略性環評》後需提交環諮會審批,可是政府卻多番拒絕公開,甚至環諮會多個委員及環團代表當面要求當局公開完整報告,以及關注團體書面查詢時,皆不得要領。近日,在媒體及關注團體鍥而不捨地追問下,規劃署更回覆「有關技術研究及評估並未能完整反映《香港2030+》的終建議,政府不擬獨立發布」。這令人質疑,這是否意味未有公開的報告,其實與填海作為選項有所違背?

「明日大嶼」是本港史上大型填海工程,造成的環境破壞亦可能是史無前例,當局有必要在開展法定環評前,先進行全面策略性環評,研究所有可行的替代選項,以及更宏觀地檢視各選項與鄰近工程的環境承載力,包括三跑、東涌新市鎮擴展、石鼓洲焚化爐填海等已承諾及計畫中工程,否則將嚴重的空氣、海洋生態、噪音等累計環境影響或會被低估。

綠色和平促請環保署長否決工程簡介,並在當局完整披露關鍵文件及完成完整策略性環評前,擱置環評程序。此外,政府更應聆聽民意,優先發展近二千公頃未納入規劃的棕地,撤回「明日大嶼」。

陳可淳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