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论坛】「明日大屿」文件甩漏仍硬闯 背后有何危机?

2021-12-03 00:00

「明日大屿环评工程项目简介」为期两周的公众谘询于上周四完结,下一次再就此进行公众谘询,已是完成环评报告,工程蓄势待发之时。然而,如此关键一步,当局却选择草率开展,不但回避公开相关的政策顾问报告及进行完整的策略性环评,亦在未有任何具体的规划或生态资料的情况下,便已提交予环境谘询委员会讨论。而且虽说是谘询,却漠视会上多名委员提出的质疑,未有答案便于数日后偷步提交内容空洞的工程简介,被批评硬闯环评程序,甚至是「工程至上」而置公众利益于不顾。

环评除了减低环境及生态影响,原意更是保障公众生活免受大型工程所损的法定程序。当中主要针对工程实际操作,研究如何避免、减少、缓解发展对环境的影响。然而,上月初土木工程拓展署偷步向环谘会提交环评工程项目简介,不但将简介一斩三,忽略工程带来的累积环境影响;所制定的海洋生态破坏研究范畴亦相当笼统,甚至漠视环境局《香港气候行动蓝图》的碳中和目标;文件中更只划出一个大方形的虚线框,面积、形状等具体资料均未见踪影。知道填海确实位置,对于环评是十分重要,因为人工岛的不同设计和位置,受影响的水文情况均有可能不同,需要进行水文数学模型,才可了解工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何等严重;但现时当局交出来的资料却如此匮乏,又如何做一个准确又具说服力,能保障市民的环评报告呢?

更值得留意的,是当局一直密冚关键文件《香港2030+策略性环境评估报告》,不但剥夺公众知情权及选择,更令人怀疑是营造「非填海不可」的假象。策略性环评理应是政策制定中较前的工具,从更宏观的角度,研究大规模发展计画的理据及选项等,之后再进行公众谘询。里面应该罗列潜在土地供应选项(包括填海以外的方案)、预警各项选项对环境的影响、可行缓解措施及公众意见,从而选择符合公众利益兼可持续的选项。然而,现时政府在欠缺理据基础,已经贸然跳进填海的框架进行讨论,排除其他有可能更符合成本效益的选择,有违基本逻辑。

当初规划署批出的顾问工作简介中亦有列明,完成《2030+策略性环评》后需提交环谘会审批,可是政府却多番拒绝公开,甚至环谘会多个委员及环团代表当面要求当局公开完整报告,以及关注团体书面查询时,皆不得要领。近日,在媒体及关注团体锲而不舍地追问下,规划署更回覆「有关技术研究及评估并未能完整反映《香港2030+》的终建议,政府不拟独立发布」。这令人质疑,这是否意味未有公开的报告,其实与填海作为选项有所违背?

「明日大屿」是本港史上大型填海工程,造成的环境破坏亦可能是史无前例,当局有必要在开展法定环评前,先进行全面策略性环评,研究所有可行的替代选项,以及更宏观地检视各选项与邻近工程的环境承载力,包括三跑、东涌新市镇扩展、石鼓洲焚化炉填海等已承诺及计画中工程,否则将严重的空气、海洋生态、噪音等累计环境影响或会被低估。

绿色和平促请环保署长否决工程简介,并在当局完整披露关键文件及完成完整策略性环评前,搁置环评程序。此外,政府更应聆听民意,优先发展近二千公顷未纳入规划的棕地,撤回「明日大屿」。

陈可淳

绿色和平项目主任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