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3°C,三思

2021-11-15 00:00

「呂志和獎」本月在臉書專頁推出氣候變化系列短片,希望更多人一同關注這個危及全地球生物未來的重大議題。
「呂志和獎」本月在臉書專頁推出氣候變化系列短片,希望更多人一同關注這個危及全地球生物未來的重大議題。

十月是香港的跑步和戶外活動的好季節,大大小小的賽事都趁着這段涼風送爽的時間舉行,但跑友們都有同感,近年適合在戶外跑步的日子愈來愈少,天氣愈來愈熱,加上空氣污染,再而是颱風暴雨愈見頻繁。大家都切身體會到氣候變化的影響。

目前,全球的平均氣溫已較工業革命前上升超過攝氏一度,有研究指出,若升溫至三度,人類不僅失去在戶外活動的自由,更危及基本的生存所需。屆時全球有約五十個城市可能因海平面上升而遭淹沒,亞洲地區更是重災區,香港的中環碼頭可能被淹至「沒頂」。

面對氣候變化,地球上的其他生物比人類承受更大的風險。在距離我們不遠、同屬亞洲的大堡礁托斯海峽(Torres Strait)原有一處僅高於海平面三米的小島,那裏是澳洲獨有的珊瑚裸尾鼠的棲息地,但由於過去十年海平面上升和極端天氣頻生,導致該小島多次被淹沒,過去十多年科學家都沒能在島上找到珊瑚裸尾鼠的的蹤影,澳洲政府唯有宣布該物種已滅絕,被公認是全球首個因氣候變化而絕種的哺乳類動物。

如果我們再坐視不理,同類的事件還陸續有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COP15)上月中舉行,會上總結了目前存有的八百一十個物種中,有超過一百個處於滅絕邊緣。一切並不是危言聳聽,香港大學最近發表研究報告,地球於五千多年前曾發生極熱氣候事件,當時大量二氧化碳進入大氣,令溫度急升,導致百分之四十六點二不耐熱的淺海物種滅絕。研究人員更警告,當前人類活動所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比當時更為迅速,如果我們再不採取果斷行動,海水溫度持續上升很可能導致水中的含氧量減少,使在淺水棲息地以上適宜棲息的範圍收窄,在那裏生活的動物被逼棲息在高溫之中,增加物種大規模滅絕的風險。

為了應對全球暖化,聯合國早於一九九二年通過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管控人類活動對氣候的衝擊。締約方每年舉行峰會(COP),商討各國的應對承諾和行動方案。著名的《巴黎協定》就是在第二十一屆大會COP21通過的,協定每隔五年作進展評估。筆者下筆之際,COP26正在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行,全球關注者翹首以待,期望各國加大減排力度,提交具體、可行方案以爭取於本世紀中葉實現碳中和。會議首日就迎來好消息,各國就二〇三〇年前停止砍伐森林達成協議。

身在香港,我們除了關注峰會 的成果,亦應關注本地的氣候政策。上月特區政府公布了《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力爭在二〇五〇年達致碳中和。本港前三位的碳排放源分別是發電(66%)、運輸(18%)和廢棄物(7%),這三大方面都與我們日常的用電和生活習慣、消費模式息息相關。如何在減排的同時,保持經濟發展、平衡生活質素,無論政府官員還是個人,都要三思。

呂志和獎助理總經理程珍

過去數十年,海洋吸收了超過九成因為人類碳排放給地球帶來的額外熱量。
過去數十年,海洋吸收了超過九成因為人類碳排放給地球帶來的額外熱量。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