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論壇】碳中和——距離目標有多遠?
2021-10-29 00:00政府剛推出《香港氣候藍圖2050》,減排目標較上一份藍圖清晰進取,表明要於二〇五〇年前達至碳中和,這是我們樂見的。
首先,藍圖採用了一四年人均碳排放作比較基線,該年數字原來是自〇五年來最高的一年。其次,目前已公開的本地碳排放數據只去到一九年,藍圖採用作比較成果的二〇年數據只是估算量,目前未能驗證。所以,較合理的比較應以〇五年為基線,並比較最近期的實際公開數據,即比較〇五年及一九年的本地碳排放量,十四年間實際只由41,300千公噸減少至40,100千公噸,減幅只有百分之二點九。
新一份藍圖提出中期目標,碳排放總量(與〇五年水平比較)於二〇三五年前減半。我們又如何從目前的百分之二點九減至目標的五成?
本港最大的碳排放來自發電,佔逾六成半。目前逾七成的電力來自化石料燃,可再生能源只佔百分之一。因此,政府首要任務是要改變能源組合,以可再生能源取代化石燃料,減排成效方能立竿見影。
最新藍圖提出於二〇三五年提升可再生能源比例至百分之七點五至一成,雖較五年前的藍圖提出的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進步,但明顯仍不足以達至二〇三五年碳排放減半的目標。順帶一提,上一份藍圖中,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仍是約百分之一,五年間可謂停滯不前。
另一邊廂,藍圖提出增加「零碳能源」六至七成。除了可再生能源,「零碳能源」還包括甚麼?藍圖中介紹了氫能及核能,前者仍在研發階段,換言之,政府口中的「零碳能源」其實意指核能。減去之前提及的提升可再生能源比例至一成,新一份藍圖帶出的是香港未來會有五至六成的能源來自核能,然而,核能潛在嚴重的安全隱患,一旦泄漏或發生事故,對市民生命安全及環境均會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增加對核能的依賴會為社會帶來不能承擔的風險。
隨着近年科技發展,太陽能技術日趨成熟,發電效能提升至四成七,成本在過去十年間下跌八成二,較燃煤(最便宜的化石燃料)低兩成,亦較核電便宜三成。相比核電,政府更應投放資源研發太陽能應用。
藍圖提出新建成的政府建築物中,將四分一的天台範圍加裝可再生能源系統。在香港的城市環境下,大廈天台加裝太陽能發電系統確實具相當大的潛力,應擴大規模至現有的大廈、公共設施、私營建築物等。
鄰近的新加坡就有類似計畫。當地政府於一五年推出「Solar Nova計畫」,由政府出資,為「建屋發展局」轄下建築物,於天台添置太陽能發電系統。計畫目前已有近七千幢建築物參與,目標為三十五萬戶三人家庭提供電力。香港與新加坡的城市結構相近,值得借鏡。
氣候變化除了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亦會為社會帶來龐大經濟損失。綠色力量曾推算,氣候變化會增加臭氧濃度,每年導致額外醫療開支逾六十五億港元;氣溫上升每年亦會蒸發掉價值七億港元的水資源。在情況變得不可逆轉前,政府除了訂立目標,更須提出更多具體方案,從問題根源着手,推動發展可再生能源,才有望追上二〇五〇碳中和的目標。
余健綱
綠色力量助理教育及項目經理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