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成一派】港教育因生源問題而陷低谷?

2021-10-13 00:00

特首發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實事求是地說,教育並非這份報告的內容重點。《施政報告》提及的教育政策,主要集中在進一步推動落實憲法、《基本法》和國家安全教育等價值教育,至於其他依照大中小幼特等不同學習階段的內容,其實真的不算有很多具體措施,更多只是「務虛」式的願景。不過,這邊廂特首《施政報告》在描繪教育願景,那邊廂教育局卻開始向媒體放風,認為隨着香港適齡學童人數持續下降,未來縮班殺校是難以避免的,甚至預測中小學殺校的數量會在十位數。

這是一個令人沮喪但又難以質疑的預測,當局甚至更為明確地說,現在的學齡人口變化與過往十多年情況截然不同,因此採取過渡性的紓緩措施未必適用。換言之,縮班殺校幾乎是必然發生的了,再怎麼紓緩也只是略為延緩一下縮班殺校的時間而已,不可能改變基本局面。更何況以目前香港政府的公共財政狀況來說,也難以承擔因為紓緩措施和龐大的學校人員編制所產生的財政支出負擔。一如財政司司長一再提醒,香港已經面臨結構性財政赤字的問題了,也就是說,不僅支出多於收入,而且這不是短暫或者一次性支出過多而造成的,而是公共支出已經是經常性支出為主,而這個經常性支出佔最大比例的部分,雖說已經變成社會福利開支了,而不是一直以來佔據兩成的教育支出。但這裏還涉及一個屬於財政紀律的問題:社會福利支出增高,是因為接受社會福利服務的受眾對象市民在增多;但教育不是這樣,接受教育的學生人數在下降!而不是在上升!所以如果仍舊增加教育公共支出,顯然難以令人信服。

筆者認為,如果單純從財務會計帳目上看,上述措施似乎合情合理:學生人數增多,就增加教職員人手、校舍、教具等軟件硬件,自然增加教育公共支出;反之亦然,如果學生人數下降了,那自然就減少教職員人手、校舍、教具等,自然就減少教育公共支出。這種線性思維,似乎無懈可擊,本該如此。然而,這個推論有一個忽略了的考慮,就是教育的「量」,可以隨時增減伸縮,但是教育的「質」,卻無法同樣按比例地增減伸縮!

從整體來說,當香港教育展現給境內外家長的印象就是縮班殺校時,這是一個非常負面的感覺。經歷過去幾年的社會政治風潮後,無論本地、內地和海外(包括國際學校)學生和家長,都對香港教育的印象大打折扣了,所以才用腳投票,捨棄香港教育。現在如果再進一步推動縮班殺校,而沒有其他重振香港教育品牌的措施,等於進一步加大家長學生對香港教育的負面印象,那麼可能加快捨棄香港教育。在生源持續不足情況下,是很難保持高質素的教育水平,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還是那一句,為甚麼不積極對外推廣香港教育,吸收外部生源,重振香港教育品牌呢?香港不做?新加坡和台灣都在做!

鄧飛

中學校長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