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以民為中心」的施政 不靠神似 結果才最重要

2021-10-06 00:00

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在十一國慶前夕探訪基層,察民情、支招解民困,點出了特區政府官員短板弱項,有很大的啟示作用。

在探訪劏房單位時,駱惠寧感歎「耳聞不如目睹」。早些日子,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說了一句:二〇四九年前香港告別劏房籠屋。當時特區官員還未完全醒覺。中央官員連番動作,反映中央一直非常關心香港市民的社會民生問題。無論是夏寶龍主任,抑或駱惠寧主任,中央對特區政府的期盼,或說是布置的功課,很清楚就是要加大力度解決住房問題。雖然,我們經常聽到香港解決住房存在很多客觀困難的種種說法,但起決定性作用還是一個發展為了誰的問題?!要求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點中了特區政府官員施政的死穴。

十一國慶日,也是政府派第二期消費券的日子,市面人頭湧湧,市民開心消費。但是,大家還記得不久前的一幕嗎?政府在旺角的消費券補辦登記辦公室門外擠滿長者,硬要不懂電子登記或填錯表格的老人大排長龍數句鐘,或長途跋涉由上水往旺角補辦。這反映了公務員事前準備不足,沒有「以人民為中心」的施政措施,「做了」不是「做好了」。其實,他們事前做個小範圍測試,就知長者申領的困難有哪些情境吧!假設自己是不同年紀的長者,會碰到那些問題,就一清二楚。有心為民,抑或只打份工心態,不言而喻。

再說回房屋問題,香港有地、有錢,但就是長期解決不了。實際上香港土地使用比率低過深圳、新加坡,但人家為甚麼行、香港不行。因為香港官員的觀念更多是打好這份工、政治人物更多是為了保自己的議席,人家是為了做好這件事、為民多辦實事。出發點就不同,碰到同樣的困難,但結果自然不一樣。

香港官員的專業能力絕不會被懷疑,欠缺的是政治理念為民情懷,欠的是「以人民為中心」、「市民利益至上」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擔當,欠的是想市民所想、急市民所急、將市民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來辦的情懷。如果政治人物都有理念和情懷,就沒有辦不了的事情、解決不了的問題。

駱主任的探訪是一個很好的示範,不是做騷,是親自看、親自聽,在閒話家常中察民情解民意,以基層困難市民的角度體會問題思考問題。特別是探訪劏房住戶的對話,既有政策的高度又帶着愛民為民的溫度,讓人十分感動。這亦是為甚麼香港市民普遍期望、亦非常有信心,在新的政治環境下會有新一番氣象,就是因為看到中央對香港問題的了解和解決的決心。

特區政府官員、議員亦紛紛落區探訪,期望察真情、做實事。第一步要做的可能是要深刻反省為甚麼住房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問題在哪裏?特區政府有甚麼責任?立法會有甚麼責任?駱主任的探訪,不止是送福袋關心慰問,是對居住於惡劣環境市民處境的揪心不安。是「耳語不如目睹」、「二十萬人居住條件如此艱苦,絕對讓人感到心裏面很沉重」,比特區政府官員更着急。特區政府過去面對社會民生難題,更多強調困難、強調自己已經很努力,就是沒有換位想一想,如果自己住在劏房,是否可以等五年、十年才上樓。

期望政府官員、議員等政治人物的探訪,更多從代入基層市民生活的艱難,反省工作上的不足,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議政理念,多為民辦實事,這才應是探訪的初心。有了初心,還需實幹,神似形在才行,才真正做到的「由亂及治,由治至興」!

黃國

工聯會理事長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