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經時事分析】入座限制擾亂供求 舞台表演的門票訂價難題
2021-09-20 00:00隨着疫情穩定,歌手、演員等各類表演者,終可重踏台板。惟在限制入座人數的防疫措施下,舞台表演活動供求進一步失衡。主辦單位要各出奇謀,嘗試平衡供求、提高收入。這些方法有否奏效,又能否助疫後的演出活動杜絕炒賣門票的黃牛?
若表演者要靠售出有限數量的實體門票以收回成本,並不容易,而粉絲要「搶飛」亦比疫情前更為艱難,同時造就黃牛更為猖狂。這些問題激發本港表演活動的主辦單位嘗試不同售票方法,各種方法可簡單歸納為三大類。
方式一:實體加網上直播 加大供應滿足市場需求
疫情期間,由於表演場館關閉,表演業界一度轉戰線上演出。有主辦單位吸取了之前線上演出的經驗,在實體門票售罄後,加推網上直播通行證,供未能親身到現場,或買不到門票的樂迷,透過實時網上直播,隔空欣賞演出。網上直播通行證定價一般接近實體門票最便宜的價位。
此舉更加突破地理限制,使海外樂迷也能「眾樂樂」,客觀來說可擴大客群,增加收入。
方式二:特別門票添噱頭提高售價
另一招是加入不同噱頭,推出限量的特別門票,除了觀賞位置較理想,亦可能包含其他商品、服務或特別體驗,以拉高全體門票售價水平,從而帶動收入。假如表演者人氣夠高,加價無阻銷情,料更容易達至收支平衡。
戶外自駕演唱會在外國頗為盛行,歌手鄭中基四月時在中環海濱活動空間,也舉行了三場戶外自駕演唱會,賣點之一是增設過百套車輛套票,售價六千元,歌迷可駕駛私家車入場,停泊在舞台最前方位置欣賞表演,每車限坐四人,車輛套票開賣當天不久已迅速售罄。車輛套票連帶提高是次演唱會的售價門檻,最便宜的座位門票售八百元,比鄭中基對上一次一九年紅館演唱會的最高票價七百八十元還要貴,當然這也涉及場地可容納的觀眾數量有別等因素。
方式三:荷蘭式拍賣 售價逐日遞減
YouTube頻道「試當真」將於十月舉行兩場現場表演,採用荷蘭式拍賣,希望對抗黃牛,引起熱議。該兩場表演的票價劃一,由一萬元開始,每日降價,讓觀眾自行選擇心水的票價入手。第一天售出十三張一萬元門票,其後售出五千元門票四張、二千元門票六十一張,和一千元門票一千五百五十張,並於第五天降價至八百元時沽清。
有經濟學家接受傳媒訪問時分析,在此價格機制下,表演者能夠向每個消費者收取最接近其心中的最高願付價錢,對表演者最有利。新機制亦比傳統的售票機制有效率,門票落入願付價錢最高的消費者手中,他們往往在黃牛出現之前已經入手。
黃牛問題困擾香港觀眾多年,近年炒賣者還利用自動程式,在一手票務市場攫取大量門票。疫情期間表演活動供求失衡情況更為嚴重,到底以上方式在疫後能否沿用以打擊黃牛?
方式一加設網上直播門票,大大增加了門票供應,可減少樂迷光顧黃牛的機會。不過現場演出和網上直播的體驗始終有別,只要想親身到場的觀眾多於實體門票供應,相信黃牛仍然有生存空間。
方式二和三均令觀眾要付出更高價買票,雖然某程度上增加黃牛取得大批門票的難度,但如表演者人氣爆燈,經計算有利可圖後,黃牛仍會以高價大舉入市。
方式二和三同時將經濟能力較差的人如學生拒諸門外,產生了「不公平」的質疑。這正是拍賣方式一直未能成為演出活動售票主流方式的原因。有經濟學者解釋,最受歡迎的歌手面對的問題,是如何分配門票給擁躉入場,許多歌手的樂迷收入不高,在拍賣中單純比併財力,根本無法與他人競爭。反而使用傳統的售票方式,樂迷可透過早早在實體售票處排隊,以付出額外時間與其他人競爭,購入較便宜門票。
要同時杜絕黃牛和確保缺乏財力的粉絲購得門票,有些人認為實名制更加可行。但它未必受主辦單位歡迎,因為執行時要動用大量人力物力,表演如在大場館舉行,可能要花數個小時核實身分,方能讓所有觀眾入場。
疫情漸趨緩和,舞台表演亦回復生氣,不管是老中青、主流與獨立的表演者,都爭相搶期開騷,惟為了在入座人數比例受限下力爭收支平衡,同時杜絕黃牛,主辦單位需要在售票方式多花心思,並小心影響真正粉絲欣賞演出的機會。
(全文見智經研究中心網頁:www.bauhinia.org)
智經研究中心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