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中美競賽非零和 港人優勢創共贏

2021-08-31 00:00

還記得多年前我在哈佛商學院攻讀碩士時,其中一個最受同學歡迎的課題是塞貝紐斯教授(James Sebenius)的「多維談判」。他認為在一維談判的世界裏,他方的得益便是己方的損失,雙方往往陷入漫長而艱苦的零和遊戲裏面。相反,多維談判是通過了解和分析對方的多層面利益考量,運用創造力令雙方能夠達成一個可持續的協議。由於當局者迷,所以談判雙方以外的促進者角色尤其重要。

一九七九年埃及和以色列於美國華盛頓達成的和平協議,便是一個多維談判的成功例子。當時的以色列自一九六七年「六日戰爭」後,一直佔據着埃及的西奈半島,兩國互不相讓,令爭端持續了十多年。作為促進者的美國卡特總統和他的談判專家經過長時間研究,得出一個結論——以色列最擔心的是國家安全,而埃及最在意的是西奈半島的主權。解決辦法就是在埃及國旗下成立一個非軍事化緩衝區,而不是繼續徒勞地嘗試在兩國版圖中間畫一條「零和」分界線。多維談判的奧妙之處在於雙方都認為自己是贏家,沒有因為需要作出妥協而耿耿於懷。結果埃以兩國多年來不但沒有再興干戈,更成為了中東地區少有的長期戰略夥伴。

過去二十年,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國力日益增強,在國際舞台上的影響力亦舉足輕重。美國擔心自己在世界各地的既得利益被侵蝕,因而對中國的崛起起了戒心,認為中國的得益必然就是美國的損失。這是典型的零和博弈思維,難怪中美貿易戰經過多輪談判後依然沒有降溫迹象。這個看似解不開的困局也許會令人感到氣餒,但亦可能給予香港人一個機會,展現獨有的優勢,在改善中美關係這項工程上發揮重要作用。

香港自開埠以來一直是連接中國內地和西方國家的主要橋梁,是舉世公認的「超級聯繫人」。香港人除了擁有兩文三語能力及廣闊的國際視野之外,還深明中國儒家思想和西方的價值觀。我們對美國這個多年以來最大貿易夥伴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更加是瞭如指掌。根據美國國務院的官方數據,在港美國企業超過一千三百家,以香港為家的美國公民更有八萬五千人之多。香港的大學生每一百人便有八人選擇到美國升學,遠比內地大學生每一百人只有一人赴美為多。香港在美國華盛頓特區、紐約和三藩市都設有專屬經濟貿易辦事處,方便促進互動交流。在「一國兩制」下,香港更加在多個國際組織擁有正式成員資格,如世界貿易組織、亞太經濟合作論壇、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等,能夠在國際平台上直接發聲。

要成功運用多維談判策略,先決條件是能夠充分了解各方的價值觀、誘因及談判桌以外的種種利益考量。香港在這方面有絕對優勢,有條件充當重要的促進者,為中美兩國在競賽中創造共贏的出路。

張弘

百川匯創新創業委員會召集人

香港哈佛校友會董事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