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經時事分析】上落安全隱患 「電梯公交」幫到手?

2021-08-30 00:00

本港高樓大廈林立,市民出入經常使用升降機,當中大量為不符最新安全標準的老舊住宅大廈升降機,有關的改善工程,又因各類問題而困難重重。近年內地有公司提出,為沒有升降機的舊式住宅大廈,免費安裝升降機,再於住戶每次使用時收費,形同「電梯公交」,為無力或不願斥資進行工程的業主提供另類選擇。這種商業模式,能否減輕香港舊樓的「上落安全隱患」?

本港升降機事故時有發生,部分涉事升降機機齡逾二十年,令人關注升降機老化及安全問題。為防範嚴重事故,部分升降機需要加裝安全裝置。資料顯示,全港有六成四升降機(約四點五萬部),未全部安裝符合機電工程署(機電署)最新標準的安全裝置。截至去年底,在全港所有老舊升降機中,只有約八千一百部進行了優化工程。

構成舊式升降機改善工程進度緩慢的障礙有三。第一是技術限制。不少大廈升降機由於機齡太大,欠缺適用零件,而且受限於個別設備的規格和樓宇空間不足,新增的安全裝置未必能與舊式升降機設備匹配。

障礙之二,則與業界應接不暇有關。業界一直人手緊絀,一八年,當局評估業界每年能處理約一千五百部升降機的優化工程,隨着新工人和學徒加入,到二五年可增至二千五百部。

第三個障礙,就是「錢作怪」。升降機多屬樓宇的公用部分,對業權分散的大廈來說,不容易達成共識集資改善或更換升降機。個別業主亦可能因財政困難,無力承擔工程費用。

創新的商業模式,或可解決小業主無力或不願一筆過承擔工程開支的問題。在內地,有公司提出「電梯公交」的方案,免費為業主安裝升降機,並負責後續營運和維修保養。住戶只需像乘搭巴士般,在每次搭𨋢時付費。

「電梯公交」的出現,是緣於內地七層以下的住宅毋須安裝升降機,但隨着住戶年紀漸長,和人們希望提升生活質素,各地老舊小區漸漸出現加裝電梯的訴求,使為樓齡高的住宅大廈加裝電梯,成為各地政府的重點項目。一般來說,政府會提供一筆大額補貼,再由業主分攤餘下開支,落成後交由物業管理公司負責營運和維修,並向業主收取相關管理費。

杭州臨安區一個近二十年樓齡的碧桂苑屋苑,於一九年嘗試號召業主加裝電梯,惟與香港一樣,即使政府提供資助,卻由於財政問題,不同樓層的業主們往往難以就工程達成共識。

「電梯公交」模式的出現,為消除高低樓層住戶的分歧帶來契機。因為所有業主均不用一筆過付巨額的工程費用,而是透過按次收費,令更多使用升降機的高層住戶,作出更多的經濟承擔;中層住戶免除了一次性大筆開支,自然樂意支持加裝電梯;至於低層住戶只要不使用升降機,便一分錢也不用付出,其他持份者只需集中處理這些住戶對噪音、私隱被侵犯的憂慮。

「電梯公交」的收費模式,則按情況而定,上述的碧桂苑屋苑是每次乘搭劃一收費一元,亦有屋苑是經過前期調查後,按樓層訂立不同收費標準,最高不超過兩毫。另外,有電梯公司與業主協商後,將電梯內的廣告收益收歸所有。

不過有電梯業界人士分析,這種營運模式前期投資大,利潤率不高且回報周期長,相當考驗電梯公司的成本控制能力、利潤開發能力和精準營運能力,其收入模式和定價,必須兼顧不同樓層住戶的需求,同時確保電梯公司有利可圖,才可持續營運。有電梯公司坦言,業主的使用狀況不確定性大,難言能否和何時回本。

若然香港引入「電梯公交」模式,需要克服甚麼困難?本港的老舊升降機多數位於單幢舊樓,住戶基數少,「電梯公交」如何定價使業務得以持續營運,將更具挑戰。

內地社區普遍設立居民委員會,由居委會在居民與電梯公司之間居中協調溝通,亦是「成功爭取」的重要因素。惟本港部分單幢舊樓是「三無」大廈(即沒有業主立案法團、沒有任何居民組織及沒有管理公司),業主和住戶缺乏平台討論和處理共同關注的問題,單憑電梯公司難以齊集業主。

本港有大量老舊升降機已跟不上時下的安全要求,其更新進度亦不理想,形成城市隱患。內地的「電梯公交」,示範用創新商業模式,平衡不同樓層業主的利益,減少工程障礙。雖然模式能否持續,仍有待驗證,但至少可啟發社會跳出傳統框框,去解決存在已久的問題。若財政問題得以克服,舊樓或可直接汰舊換新,繞開升降機新舊裝置不匹配的問題,惟仍要想方設法,鼓勵新人入行,才可加快改善升降機安全的步伐。

(全文見智經研究中心網頁:www.bauhinia.org)

智經研究中心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