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直talk】推「三創」需新動力新思維
2021-07-25 00:00筆者於書展期間參加了城大校長郭位教授的公開講座,題目是《心件:高等教育怎麼辦?》。校長在演講時盡顯學者風範,言談中顯示他學識淵博。顧名思義,校長認為高等教育必須由心出發,除了「硬件」(例如實驗室、智能教室等)及「軟件」(例如教學和研究政策等)之外,教育者的「心」更為重要,大學應該用心重用人才,支持學術發展;大學生應該用心選讀自己喜愛的範疇和科目,不要盲目追求大學排名。校長特別堅持「政教分家」,大學的使命是培育人才,推動學術及研究,與政治不宜扯上關係,否則大學發展便會滿途荊棘,難以全面發揮。
筆者非常贊同這說法,並且認為國家近年大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正是很好的體現。
隨着互聯網技術的急速發展,中國國務院李克强總理於二○一五年推出「互聯網+」計畫,銳意利用互聯網引領中國創新2.0時代,以創新驅動發展「新常態」。網絡數碼經濟推動「創新舊江山」,其產生的「新常態」汰弱留强,令不少傳統網下商店陸續停業,導致無數「打工仔」失業。面對持續增長的失業率,若中央政府坐視不理的話,國內的經濟難免會陷入困局,同時會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為此,李克强總理推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鼓勵民眾創新、創業,使傳統經濟能夠「新妝補舊妝」,從萎縮中翻新。這現象與郭校長所提「『創意、創新、創業』推動中產」的觀點同出一轍。由此可見,政府促「三創」並非一般市民誤以為只是為了幫助個人把創意轉化為商務來「賺錢」,而是為推動國家經濟的集體措施。
回到香港教育,「三創」創造社會「新常態」,而要有效地實踐「三創」 需要大量人才。「後浪推前浪」,大學科創教育的使命重大。中學文憑試(DSE)剛放榜,可是一如既往,表現出眾的學生均不喜歡選修理工科課程,這現象與世界其他發達經濟體(如台灣、美國等)相比大相徑庭。就此,香港政府近年不斷在中小學的STEM教育方面下工夫,例如分別撥款約五億元及兩億元支持「中學IT創意實驗室」及小學「IT奇趣識多D」計畫,目標是從小培養年輕人對學習STEM的興趣。筆者認為政府這目標十分正確,但要有效落實,還須先擺脫「讀書求分數」的文化。
除了STEM教育之外,「新常態」下產生的另一個問題是人力資源上的技能錯配,舊經濟的勞動力未能配合創新工作的需求,這情況難免會推高失業率。「草木新雨露」,因此職業再培訓對社會發展同樣重要。在大灣區經濟圈下,香港面對七千三百萬的市場,下崗人士不妨轉投內地、重新出發。再者,適逢特首正在策劃新一份的《施政報告》,政府可以考慮多投資在大灣區再就業培訓,一方面可以為香港失業人士製造就業機會,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快香港在大灣區的融合,一舉兩得。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
香港資訊科技聯會榮譽會長
黃錦輝教授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