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追擊】「基層社團」404選民 包括「興趣團體」

2021-07-22 00:00

(星島日報報道)最新公布的投票人登記冊載有七千八百九一名投票人,包括約二千五百名個人投票人和約五千三百多名團體投票人。改制後新增的選委會「基層社團」界別有四百零四名選民,包括多個居民組織及「興趣」團體。團體選民代表之一的民建聯顏汶羽認為,這些組織可透過活動聯繫居民,協助政府推廣康體文娛等地區政策。他指非當區居民對部分組織感陌生實屬正常,情況正反映過往選委會界別缺乏基層聲音,完善選舉制度後正可令選民基礎更多元化。

根據《選舉條例》,「基層社團」有六十席,選民須是香港島各界聯合會、九龍社團聯會、新界社團聯會,或上述三個聯會有表決權的團體成員。有四百零四個團體選民登記為授權投票人,部分組識包括「活羚太極學會」(見圖)、「山水摯友」、「吐露港游泳訓練學會」、「海熊游泳會」、「錦田乒乓球會」、「中國剪紙協會」、「東江縱隊香港地區老戰士聯誼會」等。

登記團體選民「青言社」授權代表、民建聯觀塘區議員顏汶羽指,大部分基層團體都在地區或屋村擔任維繫居民的工作。部分團體名稱看似「興趣班」組織,顏認為「唔應該單純睇個名」。他舉例指,坊間許多太極學會並非只教街坊打太極,而是透過活動團結居民,增加社區凝聚力,從中發掘居民需要,有時更協助政府推廣康體文娛政策。

其他團體亦有居民組織如「大角咀之友」、「大坑關注組」、「海麗之友社」、「牛上人家」、「閃亮家族」、「開心一族」,由於知名度較低,有聲音質疑其認受性,顏汶羽認為非當區市民對上述團體感陌生屬正常,「當區居民一定知道呢啲團體做緊咩,唔係嗰區自然唔清楚。正如我都唔熟悉專業界別入面嘅團體。」指情況正反映過往選委會界別缺乏基層聲音,完善選舉制度後可以吸納新團體進入選委會,令選舉更多方面、多元化。

選委議席減半至三十席的社會福利界從個人票轉為團體票,共一百四十一名團體選民,除了來自十五個指明團體外,亦包括受部分社會福利署津貼資助的機構,例如伸手助人協會、香港蘇浙滬同鄉會、嗇色園、監護者、鳳溪公立學校、蓬瀛仙館及錫安社會服務處等。由泛民佔多數的社會工作者註冊局原本是列明團體之一,局方早前通過拒出任當然選委和選民團體,未有登記。

過去由民主派主導的「資訊科技界」改制後轉成「科技創新界」,由以往個人票和團體票投票混合產生變成僅由團體票產生。現時三十席中的一半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香港院士中提名產生,其餘十五席由團體選民選出。六十多個登記團體選民全屬政府列明團體名單,包括廿五個國家級科研平台及部分有份參與政府科創發展諮詢的學術組織和專業團體,民建聯立法會議員葛珮帆創辦的智慧城市聯盟有限公司亦有上榜。以選民基礎看來,建制派應可全取資訊科技界選委席位。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