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經時事分析】郊遊熱加劇四大「山系病」 郊遊教育從何做起

2021-07-12 00:00

香港再次迎來疫情下的暑假,市民逼爆郊野的場面,相信仍會繼續。過去一年多,由郊遊熱引起的事故大增。不少郊遊人士破壞自然生態,亦造成衞生問題。在訪港旅客幾乎絕迹的當下,郊野尚且不勝負荷,一旦本港重新通關,旅客回歸,問題可能更加嚴重。如何保護青山綠水,政府必須正視。

疫情肆虐下,到郊外遊玩成為港人最熱門的活動。去年全港郊野公園遊覽人次,由一九年的一千一百二十萬增至一千二百萬。當郊遊活動增加,四個向來存在的「山系病」亦因而加劇,對郊野環境的管理造成嚴重負荷。

問題一:新手不自量力 老手走偏門路線 行山意外叢生。首先,市民疫下行山取樂,惟部分行山新手,卻在技術、裝備、體力和經驗均缺乏的情況下,挑戰高難度山徑,造成意外;「老手」亦可能為了避開人群,選擇偏門路線,導致迷路或在攀爬時出事,使得行山相關意外和傷亡數字大增。去年消防處共接獲六百零二宗山嶺搜救召喚,按年急升一點八倍,涉及事故的受傷人數,亦由一百二十一人增至三百二十三人,另有十一人死亡。

問題二:亂拋垃圾 環境衞生惡劣。一些欠缺公德心的遊人,為郊野帶來嚴重的垃圾堆積問題。觀乎社交媒體上流傳的相片和傳媒報道,多個郊遊和露營熱點在假期後均淪為垃圾崗。遊人不但塞爆郊野垃圾桶,造成清潔工人的負擔,還亂拋垃圾,遺下水樽、即棄餐具、使用過的口罩、露營帳幕,令鄉郊環境衞生惡劣,增加播毒風險。

問題三:損毀植物 破壞自然生態。部分不守規矩的遊人,損毀植物,破壞自然生態,例如有一批越野電單車愛好者,違規在郊野公園山嶺奔馳,大片草坪被車輾至寸草不生,加劇水土流失。有環保組織代表稱,部分越野電單車活動熱點表土遭破壞,沙化情況嚴重,出現近半個人高的沖蝕溝,破壞程度近乎無法逆轉。

問題四:商業活動入侵鄉郊 破壞安寧 惹村民不滿。各式戶外活動深受歡迎,造就商機,本有益於經濟多元發展,惟鄉村和隱世小島遭過度活躍的商業活動攻陷,不僅令以上問題擴散,部分更走入鄉村,打擾居民生活。

以客家古村荔枝窩村為例,其近年進行復耕和活化保育,吸引不少遊人到訪。但近日有公司未經諮詢荔枝窩村村委,以該村為基地經營出租獨木舟活動業務,引起村民不滿。

要減少「山系病」,讓市民既玩得安全,又與自然環境和平共處,其中一個方法是透過教育,灌輸正確資訊和意識。海外一些森林國家的人民,便自小接受戶外教育,愛護自然意識早已植根心中。

以芬蘭為例,當地約七成四的國土被森林覆蓋,許多學校附近都有一大片森林,老師也經常帶領孩子到森林活動,或在其中進行不同學科的主題教學,例如老師在教授學生分辨森林常見的菇類後,帶他們到森林尋找實物。就讀戶外幼兒園的小孩,每天平均有四至六小時在大自然中玩耍、用餐、學習、午睡。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指出,學生在大自然中學習,熟悉周圍環境,會進而學習珍惜與保護大自然。

港府近年亦加強自幼培養學生愛護自然。包括由教育局和漁護署攜手,以西貢蕉坑獅子會自然教育中心為基地作自然教育,幼稚園可申請到訪,讓幼兒利用五官進行探索,學懂愛護環境及欣賞大自然。參考芬蘭的經驗,香港是否可以將更多課堂移師戶外進行,讓學生從小培養與大自然共存的意識,值得研究。

學校教育固然重要,惟其畢竟是一項長期投資,「山系病」卻逼在眉睫,現有的公眾教育有何不足,亟待思考。可能性之一,是相關措施未能對症下藥,令一些山林教育的族群,無法有效地接觸相關資訊。根據坊間的非正式統計,今年以來在山嶺發生意外事故的,多是四十五歲以上。他們雖有閒餘時間享受登山之樂,但體力欠佳,缺乏技巧,又不擅長從網絡吸收登山安全的正確資訊,其資訊圈僅限於即時通訊程式的群組,行山時往往抱着「慢慢走一定會到」、「只要跟人走就好」的觀念,因此成為高風險的行山族群。對於這類郊遊者,一般的網上教育顯然難以奏效,必須另覓他法「改造」他們。

透過教育從小培育港人愛護大自然,香港壯麗的自然風光,才可傳承下去。惟教育的力量有限,有人可能欠缺接收渠道,訪港遊客也未必曾接受相關教育,政府是否需要從管理方法入手,例如透過收費,甚至將管理工作外判等,解決鄉郊人滿之患,值得進一步討論。

(全文見智經研究中心網頁:www.bauhinia.org)

智經研究中心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