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冀新班子大膽破舊創新 解決建屋土地不足
2021-07-11 00:00政府日前公布主要官員新變動,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記者會上強調,期望通過新班子組成的管治團隊,帶領香港早日走出困局。我認為,香港建房土地不足問題一直是歷屆政府的棘手難題,亦是市民持續關心的熱門話題,希望在完善選舉制度及國安法為本港解決政治難題之後,能令特首與她的新班子,未來可以更專注於解決房屋問題。
過往政府一直以「大市場、小政府」敷衍了事,但民怨因而日益加深。水可推舟,也能覆舟。若不及時解決房屋問題,社會矛盾、民眾積怨,只會繼續加深。中央早前也提醒香港要大力解決房屋問題,特區政府真的要痛定思痛,全面審視本港土地短缺的問題,多途徑、多層面開拓建屋用地的來源,切實解決香港的房屋問題。
過去幾年,政府到處搜羅土地建屋,見縫插針,甚至被市民形容為「盲搶地」,雖然讓房屋供應得到一定增長,但畢竟量十分少,只能應付短期需求。因為,民建聯一直建議政府要進行大規模的土地發展,包括徵地發展和填海造地。但政府規劃、開拓步伐太慢,以古洞北和粉嶺北為例,由提出、規劃研究、落實撥款到安置政策,前後花了約二十年。到今年才批出一幅古洞北的私人用地,兩個公營房屋發展項目要到二○二六年、二○二八年才能落成。但該區整體規劃未落實、交通配套未到位,大家對該區的居住環境都不看好。
部分學者和前官員亦表示,一旦政府落實更多區域以新市鎮模式發展,可以吸引業主交出土地,減少徵地的壓力,亦可以吸引發展商發展手上的土地。只要規劃明朗,基礎設施到位,土地就會活起來。可見,大量增加房屋供應,政府大刀闊斧加快規劃、落實基礎設施。
據資料顯示:香港有土地一千一百零七平方公里面積,其中二成五的土地被開發建房,餘約七成五的土地卻屬於郊野地。對此,現時很多意見,建議對郊野地,棕地、祖堂地、濕地加以開發建房。其中,前特首梁振英亦提出可在大欖郊野公園邊陲地建居屋,以成本價出售予民眾,我們認為十分值得研究。香港地少人多,條例卻規定郊野公園的面積只能增,不能減,有違香港的實際需要。我們認同保育綠化的重要,但保育最後的目的是希望人有更好的居所。新加坡發展的土地面積比例比香港高,仍然可以建成花園城市,可見發展與保育並不絕對矛盾,應該積極找平衡點。
除此之外,其實港澳回歸之後,邊境用地從租借到劃撥特區管理,亦已有先例可循,如深圳河河套地區劃歸由香港和深圳共同規劃香港使用,深圳灣港方口岸區也是租借了深圳市政府之土地。珠海的橫琴,由澳門建澳門大學橫琴校舍,劃歸澳門規管,並擴大了澳門沿岸水域。為此,建議向中央政府申請,將部分口岸周邊的土地,如港珠澳大橋的沿橋土地島嶼,劃歸或租借給香港,也是可考慮的方案。
開拓土地的途徑有好多,但每一個都有其難度。落實任何一項,都要求政府要有絕對的決心、智慧和擔當。政府不能因為困難重重而放慢腳步,政府拖延的每一分,都是市民和社會沉重的痛。
柯創盛
立法會議員、民建聯中委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