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思而行】一句道歉的重量

2021-06-24 00:00

電影《濁水漂流》改編自真實事件,吳鎮宇飾演的露宿者「輝哥」為政府部門清理街道時沒事前通知下,將露宿者的家當當垃圾扔掉一事告上法庭,並拋下一句「政府做錯嘢就要道歉!」可惜政府終究沒有致歉,僅向露宿者每人賠償二千元了事。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從常理來看可說是理所當然,但為何要政治人物來一句道歉,有這麼困難?

美國雜誌《大西洋》(The Atlantic)在一九年便刊出文章談論公眾人物逐漸拒絕道歉的現象。早在一二年的美國總統選舉,共和黨候選人羅姆尼便不斷拿奧巴馬的道歉「往績」作攻擊,稱堂堂總統輕易道歉只會令國家蒙羞。奧巴馬的繼任人特朗普更將拒絕道歉的作風提升為他的個人標誌。本來可藉一句道歉了事的小事情,特朗普卻選擇「死撐」或轉移視線,甚至不惜扭曲事實,為自己尋找下台階。有一次,有記者報道特朗普向一名剛遭他出言侮辱的支持者致電道歉,白宮隨後卻煞有介事地澄清特朗普並沒有道歉,只是向該名支持者問好。可想而知,一句道歉背後充滿着多少面子和利益的計算。

該篇文章解釋,此現象的出現源於漸趨惡性的政治文化,只要政治人物稍為承認過錯,便隨時被對手上綱上線,大肆攻擊,令為表善意的道歉再也沒有生存的空間。而且,由於政治領袖都不願承擔責任,下層的問責意識自然薄弱。時至今日,這現象在美國政壇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例如佛羅里達州的共和黨國會議員馬特·蓋茨(Matt Gaetz)近期便堅決否認針對他參與性販賣的指控,拒絕請辭,更指自己是被政敵抹黑的受害人。有媒體分析,這已成為政治人物應對醜聞的新策略,只要能維持堅實支持者的信賴,道歉與否似乎已不再重要。

在《濁水漂流》裏面,「輝哥」求的不是金錢的補償,而是只有一句道歉才能彰顯的一份公道。電影的導演李駿碩在訪問中提過,不管露宿者有何背景,之前做過甚麼,只要是不對的事,他們便有資格爭取應得的公義。同理,即使政府部門有多少政策上的考慮,不管清理街道從衞生角度有多正確,在沒有預先通知的情況下將別人的家當當垃圾處置就是說不過去。若然在這樣的情況下仍不肯道歉,這個官僚體系便是缺乏了基本的仁善和對市民的擔當。敵對的政治文化和過分的政治計算近年在美國猖獗,在香港也沒有例外。要改變這種局面,還望當權者在適當的時候帶頭釋出善意,而善意往往由一句道歉開始。

江肇恒

民主思路理事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