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應對氣候變化的推手——解振華

2021-04-19 00:00

解振華曾來港出席「呂志和獎」獲獎者講座,與本地科學家和學生分享其如何堅定信心,推進全球氣候治理。
解振華曾來港出席「呂志和獎」獲獎者講座,與本地科學家和學生分享其如何堅定信心,推進全球氣候治理。

再過幾天就是四月二十二日,我們將迎來第五十一個「世界地球日」。經過逾半世紀的推廣,人們的環保意識日益濃厚,自攜餐具、清潔郊野、熄燈一小時……身邊很多朋友、同事都在以各自的方法保護地球。環保是眾人之事,需要大家同心合力,正因如此,持份者眾多,更要有所統籌、協作,不能單打獨鬥。

生活在亞熱帶、四面環海的香港,我們不難感受到氣候變化的威脅。污染物無邊界,單方面的減少排放溫室氣體無法維持一方淨土,若大家都放任不管,任由地球氣溫上升,則全世界都要承擔後果。目前各國依然主要使用化石燃料,減排意味着經濟發展可能受影響。要解決這一矛盾,需要世界各國在各個層面進行協調,協助全球向低碳經濟轉型。

聯合國早於九十年代初就已經着手聯合全球力量一同應對氣候變化,及後便是長達二十年的談判,至二〇一五年終於達成《巴黎協定》。一百九十七個締約國承諾將本世紀全球氣溫升幅限制在2℃以內,同時尋求將升幅進一步限制在1.5℃的措施。協定同時指引發達國家協助發展中國家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更建立透明監測和報告各國氣候目標的框架。

代表中國參與這項意義重大工作的人,便是解振華,他亦是二〇一七年「呂志和獎—持續發展獎」獲獎者。代表國家站在世界舞台,促成這項影響全人類未來的協定,要有高超的外交技巧,更要目標清晰,對氣候議題了然於胸。解振華八十年代初已在內地從事環保工作,見證了內地從農業轉型到工業,再由工業投向商貿。人民不同的生活模式代表着不同能源需要,換言之,決策者要考慮經濟、產業和能源結構該怎樣才能配合社會發展,兼顧環境保育。他曾說,中國人口佔全球人口總數差不多百分之二十,而使用的能源更達到百分之二十六,做好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支持低碳生活和經濟,就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根本。

解振華除了代表國家在國際層面促進、協調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更積極協助國家強化相關的軟硬件。他將全數二千萬的「呂志和獎」獎金捐贈予母校清華大學成立「清華氣候變化研究院」,從技術科研、產學結合、人才培養、國際交流、政策倡議等多方面幫助中國、世界應對氣候變化。研究院更與同為「呂和志獎」獲獎者的大自然保護協會合作,推動依靠自然的力量應對氣候風險。

不少人都聽過《巴黎協定》,但對於協定背後的推動者知之不多。「呂志和獎」發掘並嘉許像解振華這樣對人類未來有傑出貢獻的人士和組織,希望大家能以之為榜樣 。今年的「世界地球日」以修復我們的地球為主題,相信在一眾環保領袖的引領下,人人各盡其力,定能令地球成為更宜居的家園!

呂志和獎助理總經理程珍

解振華(右)把其全數的呂志和獎獎金捐贈清華大學,該校校長邱勇(左)代表接受。
解振華(右)把其全數的呂志和獎獎金捐贈清華大學,該校校長邱勇(左)代表接受。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