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行山不留痕七個守則
2021-04-04 00:00新冠肺炎疫情下,香港人未能如往常自由到外地旅遊,只好以行山為樂,奈何郊野熱點到處人頭湧湧,還伴隨着滿山垃圾。
去年,在郊野公園範圍內因損毀植物及非法生火而遭漁護署檢控的個案有明顯上升,當中非法生火的個案比一八年多達三倍,而去年首季發生的山火數量,已較一九年同期增加三點五倍,雞公嶺郊野公園範圍更錄得三場山火,影響面積達三百三十四公頃,相等於十七個維園,足見郊遊不當行為所造成的破壞力驚人。
有外國環保組織提倡山野不留痕(Leave No Trace)守則,呼籲郊遊人士尊重自然,減少破壞環境,發人深省。守則包括:
一、事前規劃準備(Plan Ahead and Prepare),如善用應用程式以了解行山路徑的資訊,以減低不必要的意外和損害;
二、在既有的山路上行走和紮營(Travel and Camp on Durable Surfaces),以減少對周邊植物和泥土的傷害;
三、自己垃圾自己帶走(Dispose of Waste Properly),以保持郊野的衞生環境;
四、保持原有風貌,不移動和帶走任何屬於自然的物品(Leave What You Find);
五、減少生火,盡量在指定的燒烤場或營地內生火(Minimize Use and Impact from Fires);
六、尊重野生動植物,勿打擾牠們的作息環境(Respect Wildlife);
七、尊重其他山友(Be Considerate of Other Visitors),讓郊野變得和諧共融。
香港政府近年也積極向市民推廣「山海無痕」的郊遊文化訊息,去年九月至十二月的周末,環保署與本地非牟利團體便攜手展開「環保行山禮儀運動」,委派多名環保大使到熱門的行山路徑,包括紅花嶺、大欖涌、大澳、青衣自然徑及元荃古道等進行宣傳工作,呼籲市民「自己垃圾自己帶走」、「自備水樽以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產品」、「適當棄置口罩」等,環保大使同時也向遊人介紹山徑沿途景色、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等知識,從而提升市民的環保意識和建立良好的行山郊遊文化。
香港的郊野地區風光明媚,而且擁有眾多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物種,孕育了生物多樣化,早被世界青睞,如麥理浩徑早前已被權威的旅遊雜誌《國家地理雜誌》選為全球二十條最佳行山徑之一,值得香港人引以為傲。因此,要讓我們的郊野環境持續美好,大家需要齊心合作,愛惜郊野,尊重大自然,這樣郊遊便倍添樂趣。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
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