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復甦可靠大灣區 帶動另一波發展
2021-01-25 00:00
香港早於○三年經歷沙士爆發,市民對疫下生活並不陌生,許多人憧憬新冠肺炎能像沙士一樣盡快消退,令經濟隨即「V」形反彈。梁兆基則分析,目前狀況與當年並不一樣,因沙士時本地市面蕭條,但仍可靠對外貿易維持本地經濟,後來更有自由行,將龐大的內地消費力帶來香港。他續說,今次疫情令全球經濟受挫,期間整個供應鏈有大改變,而未來相信不會再有自由行的因素。香港需跨境活動支撐整個經濟,不過全球普及接種疫苗要較長時間,他相信本地經濟最快要到二○二二年,甚至更後的時間,才能返回二○一九年時的水平。
那麼疫情受控後,香港經濟能依靠甚麼因素復甦?梁兆基指,目前最主要的機遇是大灣區,因中國的生產、消費能力與模式已接近經濟大國的形式,成為以內部本土市場為主的經濟體,而非靠出口拉動經濟,並如美國、歐盟等地區一樣,形成內部龐大的消費市場。
「中國是疫情最快反彈的國家,亦是最有動力的國家,未來中國在內需市場的增長將相當大,不會遜色過以往的美國。」他說市場已由美國逐漸轉去內地,在總商會的調查中,過半數會員認為將來發展的潛在商機在大灣區,反映香港商界已產生共識,就是如何發掘大灣區的商機作為發展經濟動力,而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推出多項香港融入大灣區政策措施,可漸見大灣區布局中的航空與陸路運輸網。
中國持續對外開放,近年積極加入不同區域的多邊協定,有聲音憂慮香港聯繫角色減弱。梁兆基反認為中國會更依賴香港為對外窗口,其中一個原因是中國直接向外開放時遇到不少政治上或基本營運上的問題,「經過中美爭拗後,要直接開放市場或到其他國家投資,似乎情況有轉。」他認為,這更能凸顯香港「一國兩制」下的優勢,內地商業監管及做法與外面市場脫軌,香港制度則較易連繫西方。
他又指,香港角色亦非一成不變,可隨着中國的發展不斷調節,例如金融方面,由以往替內地集資、向內地提供資金作經濟發展,至今日變成內地資金內地湧出、經由香港管理,「方向調轉了。」梁兆基認為,未來香港要如何搭載中國內循環,把外來產品及服務提供到內地龐大市場,作為轉介者的角色,仍需慢慢摸索。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