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青少年情緒求助增三成 最細六歲

2021-01-25 00:00

(星島日報報道)疫情陰霾持續籠罩本港,校園的面授課堂多次被煞停。有精神科專科醫生透露,青少年及兒童因疫情被逼困在家中,承受的負面情緒無處宣泄,過去半年的求助個案大增兩、三成,年紀最輕的僅六歲,提醒家長若發現子女的行為模式不妥,如情緒化、失眠等,應盡早向專業人士求助;為向深受情緒及精神困擾的學生提供支援,有機構發起募捐行動,目前已有八十名學生在受惠名單之列。

自前年十一月社會運動持續升溫,本港學生已停課六天,惟社運帶來的硝煙稍退,去年初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至今仍在社區蔓延,學生回歸校園上課遙遙無期。精神科專科醫生林美玲表示,學生因停課承受着不同程度的抑鬱情緒,即使復課學生霎時間亦難以調整心態;過去半年的學生求助個案大增兩、三成,年紀最輕僅六歲,主要涉及學業壓力。

「他晚晚都不睡覺,擔心屋企會突然爆炸。」林美玲憶述,去年五月曾有家長帶同八歲男童德仔向她求助,德仔非常重視個人衛生,甚至有洗手癖好,因一次打噴嚏的飛沫不慎弄髒面前的電腦鍵盤,自行拿出消毒搓手液清理後,想起母親曾教導他電器濕水會釀成爆炸,導致徹夜難眠,最終診斷為輕微焦慮症。

她解釋指,幼童因不能如常回校,只剩家人和電視作為接觸外界的窗口,因德仔不斷透過電視機看到疫情相關的報道,以及想起父母在去年初爆「口罩荒」時的緊張神情,對外界的焦慮情緒開始醞釀。她提醒家長若發現子女的行為模式不妥,如情緒化、失眠等,應趁早向教師及駐校社工求助,同時亦應減少責罵,避免問題惡化。

對於港府在本月初宣布復課日期暫定為農曆新年假後,她認為疫情仍未受控,學生未必能按計畫返校,但學生已逐漸習慣網上教學,待在家中的吸引力日益增長,建議家長督促子女保持規律的作息,以及平衡每天學習及娛樂的時間,為復課安排做好準備。

現時在公立醫院輪候精神評估及治療需時年半至三年,意贈慈善基金於上月展開「維樂天蝴蝶計畫」網上籌款活動,目標籌得約十萬元,為基層兒童及青少年提供免費的精神評估,並將嚴重個案轉介予公院作緊急個案處理,目前已有八十名學生被列入受惠名單中。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