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RCEP是促成中日韓建立自貿區的加速器?
2020-12-27 00:00近日中國連同亞太十四個國家簽訂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架構協定」(RCEP)。這個估計覆蓋全球約三成總人口、國民生產總值、貿易總額的協定,成為全球最大的貿易集團。在新冠疫情嚴重打擊全球經濟增長和各國正常來往下,這個醞釀了將近十年的倡議終於落實,為減少未來各種不確定性帶來的衝擊,和加強各國人才、資本、貨物流動和穩定亞洲經濟發展帶來積極影響。
以日本出口至中國最多的半導體和汽車相關產品為例,RCEP調低工業產品的關稅,有望令日本本地九成汽車零件商受惠。而在「廢除關稅」的類別中,南韓最主要的汽車和機械類產品都排除在外,即能緩解中小企業材料採購的負擔,新的貿易機遇又能擴大本地汽車和鋼鐵製造業的市場。至於中國相信能通過RCEP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進口貨品價格的下降亦得益國內大量的消費者。
在這個基礎上,RCEP某些協定條款相信可以成為加速中日韓建立自貿區的平台。例如在承認標準、技術法規和及格評定程序中,締約國會減少不必要的技術性貿易壁壘。而各國又許下《關稅承諾表》,逐步減少及取消關稅。相信這一連串的條款,可以深化中日韓盡早落實建立自貿區的誘因。同時在RCEP層面上,擴大三國的貿易共識,加快解決上述所提及的一些中日韓近年的貿易糾紛。
近月中日韓頻頻互動,相信亦締造了一個有利的外交環境,令三國就自貿區和RCEP進行更多的對話。例如王毅在十一月底到日韓訪問,討論雙邊關係發展及朝鮮半島局勢;中日邊防長也在十二月中就完善「海空聯絡機制」進行通話。加上中國最近表示對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持積極開放的態度,釋出與各國在經貿上進一步合作的積極意願。相信在這個大環境下,中日韓就建立自貿區的磋商應該會取得飛躍的成果。
雖然中日韓三國地理位置和文化相近,但在貿易上一直充滿分歧。例如日韓兩國在一九年在出口上針鋒相對——日本對出口至韓國的半導體原料實施嚴格的限制,而韓國亦把日本移除了「出口白名單」,使其不再享有「優惠國待遇」等。至於近日,日本將華為的產品剔除出政府採購清單,並大力注資本地廠商發展5G技術,令中日在通訊網絡的合作遙遙無期。至於中韓,自韓國一七年部署「薩德」導彈系統後,兩國的關係隨着「禁韓令」亦陷入膠着。撇除這些現代的貿易糾紛,三國的關係又因為二戰時日本侵略、慰安婦等歷史原因陷入恒常的紛爭,關係並非一直明朗。
事實上,三國一直都有意願建成自貿區,亦同意建立亞洲一體化的重要性,但這些合作意願都被視為加快建立亞洲一體化的行徑,因此多次都遭受日韓國內極右勢力,或者美國的介入而「胎死腹中」,致使自貿區,甚至其他層面的中日韓合作一直未能落實。這一連串的因素都使三國在自由貿易的談判上難以取得顯著的發展。
這些掣肘縱使非一時三刻便可化解,但RCEP的正式簽訂畫出一個亞洲合作的新格局,令中日韓多了一個持續合作和對話的平台。加上RCEP以亞洲國家為主,其簽訂可視為「亞洲一體化」的重要進程。這能減少未來以美國為首的世界霸權體系對亞洲各國合作的干預,意味着未來中日韓的自貿區商談之路將變得更為明晰。若中日韓能就現時的一些貿易矛盾互相退讓,相信在RCEP的推動下,建立自貿區並非長久之事。
何泳瑤(政賢力量青年時事評論員)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