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聞】優才建虛擬實驗室 「影像化」解抽象概念

2020-11-30 00:00

(星島日報報道)沉浸式學習即通過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等技術,讓學生身歷其境,以提升學習效能,有直資中學獲優質教育基金資助一百五十萬元,增設四十套VR頭戴式顯示器及智能手機,又與夥伴大學及中學合作編寫教材,學生可在虛擬實驗室,通過影片、遊戲「進行實驗」,深入學習基因重組技術、細胞膜等較抽象難解概念,並將評估成效,製成報告對外發表。

隨着VR、AR等技術為用家帶來身歷其境的沉浸式體驗,調景嶺的直資中學優才(楊殷有娣)書院,留意到技術可為學生提供更有趣的學習體驗,決定將應用於高中生物科,並成功獲優質教育基金資助一百五十萬元,增設四十套VR頭戴式顯示器及智能手機,為期兩年。

課程內容由該校主導,聯同中文大學、理工大學及兩所夥伴中學一起設計,數理系主任余家燕指,課題涵蓋細胞膜模型、血糖控制及生物科技的基因重組技術與聚合酶鏈反應,分別為中四至中六生而設,均是學生認為較難掌握的複雜及抽象概念,當中僅「血糖控制」應用AR技術,且在開發階段外,其餘均採用VR技術,並已投入使用,「聯同兩所夥伴中學,預計約三百名學生受惠。」

學生戴上VR頭戴式顯示器後,會進入「虛擬實驗室」,由虛擬教師配合動畫,深入淺出地介紹課題內容,亦須作答題目「以完成實驗」,余家燕指,不論對錯都能進入下一階段,然而若作答錯誤,到「實驗結束」時,將無法取得成果,學生需要再次挑戰,「每個課題的教案、問題,乃至虛擬教師的台詞,都由團隊共同撰寫。」

中六生劉卓恒認為在虛擬實驗室「做實驗」,可彌補在新冠疫情影響下無法進行實驗的遺憾,「雖然失敗兩至三次,但正好讓我知道掌握不夠透徹的概念,督促我努力溫習。」另一中六生莊桌榿認為,課程把教科書只有寥寥數行或一張圖片解釋的抽象概念「影像化」,有助鞏固知識。

該校一直致力推行創科教育,包括開辦初中生物科,校長譚國偉指,過往因昂貴的實驗室儀器有限,且部分實驗動輒需時數日,而無法讓所有學生參與,「但在虛擬實驗室則不受限制」,未來或會把VR、AR等技術應用,延伸至初中及其他學科。余家燕補充,團隊會評估沉浸式學習對學生學習效能的影響,並撰寫報告分享。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