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聞】教大新書研千校校訓 逾半體現儒家思想
2020-11-16 00:00
「我的母校金文泰中學校訓是『文行忠信』,我曾任教的伊利沙伯中學,是『修己善群』。」教大中國語言學系系主任施仲謀,因應「香港中華文化教育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研究,約兩年前向全港一千零九十六所中小學進行調查,收集到九百七十七所學校回應,繼而歸納並分析校訓與中華文化的關係,撰寫成新書《香港中華文化教育》的一部分。
施仲謀表示,本港校訓主要受辦學團體、宗教信仰和歷史傳承三大因素影響,其中有五百六十二條與儒家思想相關,佔全港學校總數逾半,而這類校訓又可分為源自儒家經典文獻、部分內容借用儒家語彙,或同時反映儒家思想和西方文化三類,例如「文行忠信」出自《論語》、「修己善群」源於南宋名儒朱熹的教育思想,以及天主教背景的喇沙書院,校訓拉丁文為「Fides Et Opera」,中文為「克己復禮」。
他特別指出,不少宗教背景學校,校訓內涵或表述形式都受中華文化影響,例如聖言中學「克明峻德」、寶血女子中學「智義勇節」,單看校訓分辨不出學校宗教背景,「這些學校即使引《聖經》經典作校訓,呈現形式均是工整、押韻或對偶。」雖未正式統計,但施仲謀指不論哪類學校,「仁」、「愛」、「勤」等字在校訓中出現的頻率明顯較高。
此外,施仲謀亦發現新校及小學,較多傾向選擇白話文寫成的校訓,例子有元朗官立小學的「樂善勇敢,服務社群」等。據其觀察,內地大部分中小學校現時沒有校訓,認為香港及台灣保留較多校訓傳統文化。
問及近千條校訓之中,哪一條印象最深刻,施仲謀表示難以比較,「每一句校訓,其實都代表每所學校創立人、校董或校監的辦學宗旨,希望畢業生有一個座右銘,提醒他們可終生奉行,所以都很有意義。」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