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論壇】深圳自信香港失信 環保政策空轉30載

2020-10-16 00:00

深圳四十年突飛猛進,城市建設經濟和社會發展,都追上了香港,甚至超越我們。不禁撫心自問,香港為何會停滯不前呢?香港缺乏政策自信?缺乏制度自信?缺乏執行力自信?反觀深圳依循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觀和生態文明觀,把經濟社會民生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規劃和推動,充分表現出政策理念自信、管治制度自信、執行力自信。

香港似乎有很多鴻圖偉略,政府過去發表多個環保政策藍圖,例如《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13-2022》、《香港清新空氣藍圖》、《香港廚餘及園林廢物計畫2014-2022》、《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30+》,往往只有藍圖但缺乏行動,導致香港環保政策停滯不前。香港決策者和政客忽視科學發展觀?香港民眾缺乏生態危機感?

香港交通擠塞造成嚴重的空氣污染,本港三個路邊監測站錄得的二氧化氮濃度長期超標,嚴重威脅市民健康。為紓緩交通擠塞,新加坡和倫敦早於一九九八年及二〇〇三年已實施電子道路收費計畫,成功減少車流量。其實香港政府早於八十年代已探討引入電子道路收費系統,遺憾討論逾三十多年仍未得到落實。既然環境健康與民眾健康息息相關,環境局應該與食物及衞生局合作,依據環境影響和健康影響評估的科學觀推銷政策,游說政客,以公共健康科研基礎,爭取民意支持,強化政策自信。

香港一八年都市固體廢物人均棄置量為每日一點五三公斤,相比起鄰近城市如台北和東京為高,並有持續上升趨勢。根據「污者自付」原則,南韓與台北市早於九十年代已經實施廢物按量收費計畫,減廢成效顯著。垃圾徵費於香港前後討論了超過十五年,最終草案未能於去年立法會完結前通過,錯失良機。

事實上,垃圾徵費並非靈丹妙藥,政府必須積極推動各項廢物管理政策,包括擴展生產者責任計畫、立法淘汰即棄塑膠、強制廚餘回收等,從源頭減廢,促進回收循環再造。

廢物不廢,以可持續發展觀和循環經濟作為政策目標,環境局、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工業貿易署、勞工處應聯手制訂協同性的環保產業政策,體現制度自信,才能說服政客和決策者支持。

香港真的需要大規模填海造地嗎?規劃署估算香港現時約有一千三百公頃棕地,高於政府一千二百公頃的覓地目標,當中大部分棕地被用作露天貯物場、車輛維修場及貨櫃場等,土地使用效率和經濟價值普遍較低。早前傳媒揭發有棕地被非法用作電子垃圾拆解場,部分更位於綠化帶或農地,嚴重污染環境及危害市民健康。

另一方面,填海會摧毀自然生境、威脅瀕危動物及影響漁業資源,最終會造成不可逆轉的生態災難。政府必須平衡發展與保育,採取「棕地優先」策略,撤回「明日大嶼」填海計畫,推動香港成為一個可持續發展城市。深圳以生態文明、生態安全、生態城市的發展理念,香港依據甚麼政策理念發展「明日大嶼」呢?

香港地球之友期望特首於新一份《施政報告》中落實進取的長遠減碳策略,並就空氣污染和廢物管理各項環保政策訂立明確的目標和時間表。完善的政策制訂和執行,需要跨議題、跨局、跨部門、跨界別、跨制度的協作,才能提高政策自信、制度自信和執行力自信。

環境政策單打獨鬥,結果是紙上談兵,香港於環保政策上已經浪費了三十年,空轉五十年不變?

洪藹誠博士

香港地球之友行政總裁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