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經時事分析】忘記他是她? 體壇性別平權掀爭議

2020-09-07 00:00

早前《哈利波特》作者J.K. Rowling在社交平台把「有月經的人」和「女性」畫上等號,被抨擊歧視跨性別人士,亦再次掀起有關性別劃分的爭議。近年國際體育界相繼檢討性別鑑定機制,冀在不損害跨性別人士參賽權利,以及維護賽事公平性之間取得平衡。部分學界賽事更逐漸允許運動員憑「自我認同」的性別出賽,但因不少由男變女的跨性別運動員在女子組別佔優,激發大批運動員抗議不公。這些爭議對本地體壇的發展不無啟示。

「跨性別人士」是一個統稱,指性別認同或性別表達,與出生時的性別不符的人;「性別認同」則指一個人認同自己身為男性、女性或其他性別的心理意識。一般而言,跨性別人士可透過荷爾蒙治療、外科手術等,使身體盡可能符合其性別認同。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當一個人強烈地感受到自身與性別不符,便有機會患上「性別不安症」,加上跨性別人士可能受到歧視及攻擊,容易患上焦慮、抑鬱或相關病症。

美國現時有十八個州份及華盛頓特區的高中體育協會,容許跨性別學生運動員毋須接受荷爾蒙治療或變性手術,即可以其「自我認同」的性別出賽。

其中美國康涅狄格州校際田徑協會(CIAC)認為,禁止學生以他們所認同的性別參加賽事,除了不公義,也違反該州及聯邦政府法例,因此於一三年起批准跨性別學生以他們所認同的性別作賽。

不過,CIAC的政策卻被批評有欠公平。兩名跨性別女學生運動員於二○一七年賽季起,在該州十五個女子組別賽事中奪冠,觸發該州份三名女學生,以其母親作代表,控訴CIAC的政策違反《教育法修正案第9條》,並在聲明中直指政策導致「(跨性別女生)以男性的生理優勢,搶奪了女運動員的勝出機會」。

從上述個案可見,生理男性的表現似乎優於女性,但事實是否如此?多名法國學者於二○一○年發表論文,當中分析奧運五大項目,包括田徑、游泳、速度滑冰、場地單車及舉重,共八十二個組別的世界紀錄及歷年首十個最佳成績。學者分析後指,兩性在各大項目的表現均存在差異,當中以男性成績佔優,而相關差異於一九八三年後趨向平穩,男女運動員的進步幅度大致相同,又指生理性別是影響運動員成績的關鍵因素。對於男運動員表現佔優,其中一個科學說法是男性體內的睾丸激素,能刺激增加肌肉量及減少體脂。

除了外國部分學界賽事傾向以心理因素判斷運動員的性別,國際體育界一直以生理因素,鑑定運動員能否參加某個性別的賽事。國際奧委會於二○○三年首次頒布跨性別運動員參賽指引,當中運動員進行性別重置手術後,須接受最少兩年的荷爾蒙治療,才具參賽資格。

國際奧委會及後於二○一五年更新指引,取消跨性別人士須進行手術的要求,只訂明跨性別女運動員需滿足數項要求,包括聲明她們是女性;在首次參賽前至少一年內,證明其血清內的睾丸激素維持在每公升十納莫耳以下等。至於跨性別男運動員則可在沒有任何限制的情況下參賽。

上述修訂引起部分人不滿,加拿大跨性別女單車選手Rachel McKinnon,曾在UCI場地單車世界錦標賽的女子爭先賽奪冠。但後來前單車名將Victoria Hood受訪時批評,讓跨性別人士與女選手競賽並不公平,因男性在青春期已建立身體優勢,而且這些優勢不會因他們改變性別而消失。

綜合前文,讓跨性別運動員以「自我認同」的性別出賽,或是透過鑑定他們的睾丸激素水平,都未能完全平息爭議。與此同時,隨着外國學界賽事提倡共融,接納「自我認同」性別,相信國際組織除了適時檢討荷爾蒙政策外,亦要回應跨性別運動員要求以心理因素決定參賽組別的關注。

在香港,有立法會議員曾引述外國研究,指跨性別人士的數目約佔成年人口百分之零點三。按政府統計處的十五歲及以上人口數字計算,估計全港有近兩萬名跨性別人士,當中不乏運動健將,包括健美運動員羅小風,而他也是本港申辦二○二二年同志運動會的團隊成員。隨着有更多運動員以跨性別身分參與賽事,本港在性別平權議題上,相信會有更多討論。

跨性別人士的身分認同,不止建基於身分證明文件上更改性別的一欄,也關乎各界的接納。當局應了解跨性別運動員的關注,制訂合適的政策,確保不同性別的運動員皆能公平作賽。

(全文見智經研究中心網頁:www.bauhinia.org)

智經研究中心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