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成一派】不易轉化的自信心
2020-07-01 00:00這個題目似乎有點文句不通,其實我想說的是,同學在此領域所培養出來的自信心,不易轉化到彼領域也能保持同等程度的自信心,更不容易把這份本來只局限於某個領域的自信心,昇華為對整個人生的自信。這是一個日常學校教育中常見的微觀現象。
因此,對於許多班主任老師、輔導老師、學生發展負責老師,以及駐校社工來說,如何重建這些同學的自信心,是逼在眉睫的重要工作。目前常見的工作手法是,或者說重建學生自信心的切入點是,幫助學生挖掘潛能,尤其是學習之外的潛能和長處,例如某種課外活動、體育項目、藝術活動、制服團隊、社會服務等等,讓學生能夠在學習之外,找到自己能夠有所發揮的活動,從而發揮自己以前沒有發現的長處和能力,獲得以前在學習上難以獲得的成就、獎項或不同形式的社會認同,從而重建自信心,把低沈的人生態度重新激活,把渾噩的生活狀態重新點燃!
筆者完全贊同這種戰略迂迴式的成長教育原則和方式。但是,筆者想要提醒一點:這種重燃的自信心,不容易轉化為在學習上的自信和主動性,更要小心同學可能變成躲在能夠獲得自信心的「心理舒適區comfort zone」中,不願走出去面對其他學習和生活領域。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當然要發掘學生潛能,當然要幫助信心不足的同學重建自信,但同時也要非常小心觀察留意,這份重建的自信,會否異化成學生另一種逃避現實的心理。例如,一位同學發現自己原來很喜歡和很擅於中樂樂器,參加中樂團的演出特別來勁兒,如果拿到獎項更是獲得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滿溢的信心。但是,從此這位同學整天只沉迷於中樂,學習依然如故,愛理不理。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沒有太多的正面變化,甚至到了沉溺而逃避其他的地步。這就是我在文章開頭提到的此領域之信心,不能轉化為彼領域乃至整體人生之信心,這份局限的信心,反過來變成了進一步逃避現實的舒適心理。
對於這個問題,筆者並沒有甚麼靈丹妙藥,本文的重點,是想先提出這個「自信心不可轉換性」的問題,希望業界、家長和社會能有所注意,不要高估了現在這種以發掘潛能來重建同學信心的方法之整全效果,更不要低估了演變成逃避心理的可能性。
鄧飛(中學校長)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