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洗牌避險功能提升 港應催谷人幣計價資產

2020-05-13 00:00

(星島日報報道)新冠肺炎疫情肆虐,金融發展局內地機遇小組成員巴曙松昨表示,主要發達經濟體的央行紛紛進入零利率或負利率時代,全球資產配置流動性有重新調整的可能。且人民幣一定程度上展現避險資產的特徵,本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及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可加大人民幣計價資產;人民幣之於香港,相當於美元之於倫敦。

巴曙松解釋,現時為2008年金融危機後人民幣資產市場開放的又一重要時間窗口,全球對美元單一貨幣的巨大依賴,體現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在缺陷,美國GDP於全球佔比約20%,但美元於外匯儲備中的佔比則高達60%至70%。當前疫情衝擊下,國際貨幣體系格局面臨洗牌,而人民幣資產整體表現較為穩定。若路徑得當合理,人民幣有條件吸引更多國際資本的流入。

他續說,債市是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的主場,而本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擁有非常穩健的金融體系等,但債券市場是一大「短板」,透過發展債市,可彌補這方面的缺失。金發局董事局成員丁晨亦說,人民幣於全球貿易或投資上充當的角色,與中國的經濟實力不相匹配;受疫情拖累,全球化有所放緩,但區域化正在加強,香港受惠於人才優勢、法律制度及政治體制等,相信可大有作為。

丁晨續稱,中國防疫措施較好,於貨幣政策及經濟刺激方面,較西方更為「矜持」,現時中美國債利差約200個基點,對於國際投資者而言有很大吸引力。3月歐美疫情嚴重時,國際投資者由於本國市場波動,對內地債市單月贖回約800億元人民幣,但4月情況扭轉,錄得淨流入500億元;股市方面,4月透過港交所(388)的股票通錄得533億元資金北向淨流入。

現時全球離岸人民幣市場規模較歷史高峰期明顯下降,但金發局離岸人民幣業務工作小組成員巴晴認為,國際資本流入中國資產的速度明顯加快,去年流入境內債券市場的外資增長32%,進入境內股票市場的外資則增長逾80%。

金發局發表報告稱,建議將香港建為服務亞洲時區的跨境交易、清算、結算及託管中心,開通債券通「南向通」;發展人民幣債券指數掛鈎產品;建立香港本地保險相連證券市場等。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