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科股港上市剛開始 港交所將加推ETF產品

2020-05-13 00:00

(星島日報報道)港交所(388)上市新規實行超過兩年,未有收入的生科股愈「炒」愈有。該所董事總經理鮑海潔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本港生科企的上市「勢頭」只是剛剛開始,未來仍有很大的增長空間。然而該類公司投資風險較高,她指港交所會待市場發展成熟時,推出更多該板塊的結構性產品,讓投資者能做好風險管控。

港交所於2018年4月推出上市制度改革,首次允許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及採用不同投票權架構的新經濟公司來港上市。而自新規生效以來,合共有28家醫療健康和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上市,當中有16家為未有收入的生科公司,合共累積集資397億元,佔同期香港新股市場總融資額的6.7%。

港交所董事總經理、市場發展科副主管及環球上市服務部主管鮑海潔指,過去十年間,不少在美國從事生物科技研究的科學家逐漸回流國內,創立或加入針對不同研究領域的生科公司,同時,國內在新藥研發及審批上均有一些政策支持,生科板塊處於「萌芽」階段,不少公司均在發展,如同形成一個「蓄水池」,會在未來陸續釋放。

惟研發藥物往往存在較高的失敗率,過往亦有歐洲的生科公司因藥物的臨牀II期試驗宣告失敗,股價因此下挫近25%。她表示,本港生科市場仍然非常「年輕」,包括投資者亦需要更多時間了解該板塊,以及板塊一定會存在的風險,另一方面,港交所早前亦完善相關上市公司的披露要求,包括藥監局對相關藥物臨牀測試提出的重大疑慮或反對等。

除此以外,鮑海潔認為,目前本港已有一隻生物科技ETF,但若從發行的角度來看,未來亦有必要就該板塊推出更多ETF產品,以令投資者更好地進行風險管控,待市場發展成熟後,會考慮推出該板塊的期貨、期權等衍生工具。

對於近期不少在美上市的中概股頻頻捲入財務疑雲風波,鮑海潔表示,港交所處理上市申請一直是基於上市規則,並不會針對某一類公司而有特殊處理,對於第二上市申請的規則和指引,暫時未有相應改動,再加上與美國不同,香港上市有保薦人制度,相信一定程度上亦能夠對上市公司進行把關。

她又指,港交所一直有意招攬或拓展更多渠道,以吸引國際及中國公司來港進行第二上市,相對而言,亞洲市場的增長頗快,機會較多,惟因疫情耽擱在東南亞國家的線下推廣,目前僅透過線上渠道宣傳。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