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點評】疫下數碼鴻溝 先拉闊後收窄

2020-04-24 00:00

文憑試今日如期開考,至於中小學復課,當局表明仍須進一步研究,在復課無期之下,網上教學仍是學校主要授課模式,基層學生沒法受惠、教學困難等問題逐一浮現。最近香港大學的一項研究,帶出值得教育界思考的問題:新冠疫情持續多月,學校之間、學生之間的數碼鴻溝,到底是拉闊抑或收窄?

港大的「數碼公民素養的學習與評估」研究項目,收集逾二千名小三、中一及中三學生數據,發現在某些特定情境,比如收到不明電郵要求轉發、收到同學遭到「改圖」時反應,發現各組別學校間的表現差異頗大,同時大部分學生均有智能手機,但約一成人沒有桌上電腦、平板電腦等設備,約四成人須與家人共用。對於疫情影響,學者估計或會出現「海嘯式鴻溝」,但實際要再追蹤研究,始能了解。

教育界一般觀察,在疫情初期,學校之間的數碼鴻溝確有拉闊,畢竟各校在電子教學的落差甚大,準備較佳的學校率先推出非實時的網上教學,其後更逐步推展至實時進行,讓學生大致依照時間表在家中上課。然而,現時網上直播的技術門檻不高,其他學校急起直追,更相繼以校情調整,比如讓教師以更生動手法教學,加上出版社等機構提供技術支援,學校之間的數碼鴻溝已見收窄,差別不在於有否網上教學,而是教學效能的高低。

至於學生之間的數碼鴻溝,主要是硬件設備與網絡支援,正如港大研究發現,學生即使未必有平板或個人電腦,但志願機構與學校深明基層生需要,為他們購置電腦外,更提供免費上網卡,起碼讓他們在家中能夠「上課」,然而,即使萬事俱備,網上教學也難免是單向的學習,換言之,學生的數碼鴻溝未必是硬件配套的優劣,而在於他們的資訊素養能力,從基本的中文打字、收集與整理網上資料,乃至判斷資訊真確性等,這影響到學生能否自主學習,與教師進行網上互動,甚至決定網上教學的成敗。

疫症之下,網上教學為教師帶來一次「必修課」,所謂萬事起頭難,學校遇到問題是必然,但幾個月持續停課卻提供累積經驗、不斷改善的機會,同時學校須正視學生的數碼鴻溝問題,如能夠藉着疫情在硬件、技能與態度,拉近差距,疫情不一定只是危難,也帶來機遇。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