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海恩周三剖腹產女 憂心育兒配套不足
2019-01-21 00:00
容海恩由當執業大律師到走上從政之路,再成為首位在任期間拉埋天窗兼有喜的議員,十年間事業生活起了翻天覆地變化,她接受本報訪問時直言,突然要當媽媽,「思考多了,多了考慮她(bb)的福祉」。像社會盛行雙職文化,政府也鼓勵育有子女的父母投入勞動市場,她就擔心配套不足。
舉例父母雙雙外出工作,相對較可行照顧方法是安排嬰兒入日間幼兒中心,她從朋友口中聽聞,「這些中心有託兒加教育,教得不錯,有作息表,教幾時飲奶、幾時如廁,幾時去玩、幾時學講話,對小朋友的成長發展不錯的」,好讓他們未來「獨立性好些,又有群體生活」,可惜「中心為數不多,有些地區又無」,「辦託兒所的(機構)得十二間,只有幾千個名額,但每年有五萬幾人出世。」她說,一般懷孕五個月的孕婦已開始入紙申請輪候,直至產後七、八個月才有機會「有位」。像她這類中產,亦已替腹中骨肉報名,只能乖乖地「排緊」,「收費不算便宜,每月要五六千元, ……要有人走,先再收新人。」
容海恩又提到另一「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畫」,「每日由不同人湊點得?無給予更多資源讓叔叔嬸嬸去帶小朋友,只付義工價錢,無乜人願做。」至於「祖父母再培訓計畫」,原意是再培訓祖父母湊孫,可惜試行後已停辦。
她坦言,比對其他在職媽媽,她當議員已經不錯,「我份工作可以帶(bb)返工」,但工作場所配套必不可少,「像企業要推行家庭友善僱傭措施,政府要支持企業去做,例如帶(bb)返工,公司有房間做育嬰室、幼兒中心。」「現實生活是政府有不足,教育上有斷層。」她希望政府投放更多資源幫助在職家長,並將適用服務、計畫恒常化。
對於現今「虎媽」近乎「軍訓」子女,她認為最緊要是「教做人」,「可以一齊落區,擴闊視野,見識逆境、順境, ……學習是好事,逼人學習就有待商榷。」她自己懂彈琴、吹喇叭、畫國畫,精於游泳,「我教就得,不懂就自己上網學,之後再教小朋友。」她更推介社區活動,「好似我們的地區辦事處,有好多活動,總有一樣合適,不一定要貴的」,讓小朋友試試再培養興趣更佳。
容海恩笑言,已經執拾入院「走佬袋」八八九九,很期待小生命來臨,也盼自己有恒心持續「餵人奶」,至於下屆立法會選舉會否再參選,慢慢部署就好了。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