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福珠寶與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簽訂古往「金」來項目 啟承瑰麗黃金工藝傳奇

2024-10-10 00:00

周大福珠寶與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簽訂古往「金」來項目 啟承瑰麗黃金工藝傳奇
周大福珠寶與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簽訂古往「金」來項目 啟承瑰麗黃金工藝傳奇

「龍駕此去,槳動浪花翻雪,興替何顧。」短短十數字,生動描畫了眼前曾奪得中國工藝美術界最高榮譽「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的「足金群仙祝壽圖龍船」。作品由周大福珠寶的周大福大師工作室旗下設計師和工匠耗時約半年製作,龍船船身足金鏤空,紅檀為底浮沉碧水,採用花絲、鏤空、批鑿等技術,結構嚴謹,巨細靡遺,連舟中人物的表情及毫髮亦清晰可見,堪稱絕世工藝。

中國黃金工藝源遠流長,批鑿、花絲、鏤空等,由老、新工匠代代相傳。為弘揚這寶貴的傳統工藝並作文化傳承,周大福珠寶與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攜手架起「龍船」,推出「古往『金』來」中國黃金工藝與文化傳承教育項目,乘着歷史風潮「揚帆」而起,帶領大家共同探索黃金世界的文化歷史與魅力。

巧奪天工 金工藝品

一眾主禮嘉賓於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出席「古往『金』來」中國黃金工藝與文化傳承教育項目啟動儀式。 
一眾主禮嘉賓於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出席「古往『金』來」中國黃金工藝與文化傳承教育項目啟動儀式。 
「古往『金』來」項目在10月3日於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正式拉開帷幕,現場展出超過30件巧奪天工的黃金工藝品。
「古往『金』來」項目在10月3日於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正式拉開帷幕,現場展出超過30件巧奪天工的黃金工藝品。
精緻的黃金工藝品背後,蘊含了古今手藝、歷史、藝術與文化價值。
精緻的黃金工藝品背後,蘊含了古今手藝、歷史、藝術與文化價值。
曾奪中國工藝美術界最高榮譽「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的「足金群仙祝壽圖龍船」,當中人物表情栩栩如生、細節清晰可見。
曾奪中國工藝美術界最高榮譽「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的「足金群仙祝壽圖龍船」,當中人物表情栩栩如生、細節清晰可見。
「足金群仙祝壽圖龍船」人物表情栩栩如生。
「足金群仙祝壽圖龍船」人物表情栩栩如生。
「光沙花絲石獅擺件」以一對公獅和母獅為主體, 採用手織花絲技術製作,獅身分別有「福」、「壽」字紋。
「光沙花絲石獅擺件」以一對公獅和母獅為主體, 採用手織花絲技術製作,獅身分別有「福」、「壽」字紋。
「福運萬物——蓮花碗」以錘鍱、鏨刻工藝精製成型,結合花絲鑲嵌、內填珐琅工藝組裝而成,紋飾則是佛教聖物——蓮花。
「福運萬物——蓮花碗」以錘鍱、鏨刻工藝精製成型,結合花絲鑲嵌、內填珐琅工藝組裝而成,紋飾則是佛教聖物——蓮花。
「福運萬物——蓮花碗」採用了錘鍱、鏨刻、花絲、鑲嵌及琺瑯五大工藝製作。
「福運萬物——蓮花碗」採用了錘鍱、鏨刻、花絲、鑲嵌及琺瑯五大工藝製作。

 

華人社會無論是大時大節、婚嫁喜事或嬰兒滿月,長輩總會送上金飾予以祝福。精緻的黃金工藝品背後,蘊含的古今手藝、歷史、藝術與文化價值,卻鮮為人知,因此周大福珠寶與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聯手推出五年合作計劃 ——「古往『金』來」中國黃金工藝與文化傳承教育項目(「古往『金』來」項目),為學生及普羅大眾推出連串與黃金工藝相關的工作坊、展覽、大師班講座及交流活動等,藉此提升他們對中國黃金藝術的欣賞能力,從而傳承中華文化,培養民族自豪感。

「古往『金』來」項目在10月3日正式拉開帷幕,雙方的簽約儀式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進行,現場還展出超過30件巧奪天工的黃金工藝品。當中包括曾獲2017年「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的「足金群仙祝壽圖龍船」,43釐米長的船體共含128項組件,包括35個人物及桌椅、盆栽及旌旗羅傘等,採用了花絲、 鏤空及批鑿等工藝,仔細精巧,條紋清晰,人物表情栩栩如生,工匠的純熟技藝叫人嘆為觀止。

另外,「光沙花絲石獅擺件」以一對公獅和母獅為主體,獅身分別有「福」、「壽」字紋,整體以手織花絲為主,其中獅身有兩層花絲,第一層由紗網花絲包裹全身,內層則由薄片屈成如意花或捲紋,再走焊,手工俐落。而另一件「福運萬物——蓮花碗」以「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為理念設計,整體採用了錘鍱、鏨刻、花絲、鑲嵌及琺瑯五大工藝,巧妙地將佛教聖物——蓮花的紋樣融合在瓷器之中,以此表達萬物生生不息、福運流轉的美好祝福。

五年計劃 四大願景

周大福珠寶集團社會公益總監劉明燕(May)冀透過「古往『金』來」項目將中國黃金工藝及設計歷史、藝術與文化價值傳承。
周大福珠寶集團社會公益總監劉明燕(May)冀透過「古往『金』來」項目將中國黃金工藝及設計歷史、藝術與文化價值傳承。
周大福足金珠寶工藝大師張志榮現場示範鏨刻工藝。
周大福足金珠寶工藝大師張志榮現場示範鏨刻工藝。
周大福足金珠寶工藝大師張志榮現場示範鏨刻工藝。
周大福足金珠寶工藝大師張志榮現場示範鏨刻工藝。
周大福大師工作室精品部工藝師陳奇亮示範花絲工藝,將幼細花絲編成各種網狀組件。
周大福大師工作室精品部工藝師陳奇亮示範花絲工藝,將幼細花絲編成各種網狀組件。
周大福大師工作室精品部工藝師陳奇亮示範花絲工藝,將幼細花絲編成各種網狀組件。
周大福大師工作室精品部工藝師陳奇亮示範花絲工藝,將幼細花絲編成各種網狀組件。

 

作為擁有九十五年歷史的著名珠寶品牌,周大福珠寶始終堅持「引領珠寶行業,相伴世代人生」的願景,據周大福珠寶集團社會公益總監劉明燕(May)稱,是次合作計劃正是要將中國黃金工藝及設計歷史、藝術與文化價值傳承,「由此推廣中國文化,令年輕一輩可以培養出興趣,並關注黃金工藝。」說到今次與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合作,她表示故宮作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重要承載者,致力於推動公眾對中國藝術和文化的研究和欣賞,與周大福珠寶的理念一致,「我們希望用珠寶讓世界看到中國之美」。

有別於單一教育項目,「古往『金』來」計劃長達五年,活動由淺入深,讓學生乃至
公眾人士俱可受惠,當中分為四大主題:工作坊,通過製作黃金工藝品,學習金工的基本技巧及認識金屬特性;大師班講座,讓對設計有興趣者更深入了解古今工匠及設計師的工藝承傳、改良與應用等;內地考察團,透過到訪內地黃金產業園區,深入認識黃金產業如何結合先進科技尋求創新,並與黃金工藝大師交流學習;學習資源,為不同年齡層的學生設計相應的學習資源,介紹黃金工藝的特色和鑑賞技巧,項目亦會推出線上體驗遊戲,讓大家寓學習於遊戲。May補充,工作坊及講座會邀請不同範疇的嘉賓,讓主題更豐富,「如邀請收藏家分享,由美學欣賞的角度出發。」

五年計劃的活動環環相扣,推廣以外,May表示還有「潛在」目的——發掘新一代黃金工藝人才,「周大福珠寶就像珠寶大師的搖籃,希望能找到更多適合人才,將中國傳統黃金工藝一直傳承下去。」其次則是希望扭轉大眾對黃金的刻板印象,「仍然有人會覺得黃金比較傳統,未能與時並進。」周大福珠寶積極將創新設計結合中國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底蘊,精心打造出適合日常穿戴的黃金珠寶首飾。「除了產品的創新外,集團亦希望通過計劃中多元化的教育活動,加深大眾對黃金工藝的認識,藉此扭轉大家對黃金飾品的誤解,進一步達成傳承之願。」

新舊交替 延展工藝

黃金能被製成各種精緻的工藝品和珠寶飾物,且經久不衰,背後不得不提一群工藝大師的心血與奉獻,他們日復一日潛心鑽研和製作,將黃金工藝代代相傳。擁有近50年珠寶製作及設計經驗的工藝大師張志榮師傅,畢業於上海市美術學院,現於周大福珠寶主責傳授及製作手造擺件和花絲首飾的技術。回想當年的學藝過程,「最初是邊做邊學,師傅白天教我手藝,晚上我便留在車間練習至少四、五遍,花了約3年時間才能掌握整套足金工藝。」除繼續專注於黃金產品的創作,張志榮坦言:「更希望將技術傳授給新一代。」珠寶行業向來依賴「師徒制」,曾為四十多名學徒的師傅,張志榮沒有傳統師傅高高在上的架子,稱會經常與徒弟討論黃金工藝的製作,並共同完成作品,希望讓他們有更多實戰的經驗。

另一位來自肇慶四會的年輕工藝師陳奇亮,2016年畢業於佛山市鄭敬詒職業技術學校的寶石加工專業,隨即加入周大福大師工作室,問到當初選修寶石相關學科的原因,他坦言「希望可以將興趣變為職業」。勇於創新及挑戰自己,是新一代工藝師的特質,陳奇亮入行日子雖不算長,已曾代表集團參加多個國內外業內專業比賽,且獲獎無數。對於前輩的教導,陳奇亮坦言充滿敬佩與尊重,「他們的專業知識和傳統技藝是我們學習的寶貴資源。」學習以外,他也會向前輩提出個人見解,讓新舊思維與技藝產生碰撞,「像海綿般盡量吸取更多的知識,再將這些資源整合,探索創作的更多可能性。」

新一代的「創新」態度,張志榮深表認同,且認為正是珠寶與黃金工藝行業得以持繼續發展的關鍵要素,「創新讓我們不斷進步,也是出路。」他說在向後輩傳授工藝及美學的同時,自己也能獲益,達到創新思維和持續進步。

周大福故宮系列

「玲瓏花蝶」黃金項鏈。
「玲瓏花蝶」黃金項鏈。

早在去年12月,周大福珠寶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已達成戰略合作協議,旨在將中國傳統文化推廣至全球,並於今年8月推出「周大福故宮系列」,把故宮的藝術珍寶以現代工藝手法化作適合日常穿戴的珠寶首飾,包括受宮廷大鼓啟發的精緻設計,以及將博物館珍藏的海棠花與蝴蝶畫作等生動呈現的金銀蝴蝶吊墜,無不展現中國傳統文化與黃金工藝的完美給合,同時達到文化遺產保育目的。

文:葉泳心 圖:葉偉豪、周大福珠寶提供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