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歲男上腹痛揭患胰臟癌 切4大器官保命!「癌王」6大症狀 背痛也要小心
2024-09-09 00:00
腹痛可能是「癌王」警號!有醫生分享病例指,一名37歲肥胖男子體重突然減輕,以為成功減肥,惟突然上腹痛,經檢查後確診「癌王」胰臟癌 ,需切4器官保命。胰臟癌腫瘤位置隱蔽,不少人確診時往往是晚期,若發現6大警號要小心,宜盡早及醫!
上腹痛揭患癌王胰臟癌
胃腸肝膽科醫生錢政弘在節目《小宇宙大爆發》中指出,該名37歲男子本身患有中度脂肪肝,身高170cm、體重約90kg,有過肥問題需定期覆診。錢醫生曾勸他,多運動和減輕體重以改善脂肪肝,以免演變為慢性脂肪性肝炎、糖尿病等病。
半年後覆診,該男子體重減至85kg,輕了5kg。錢醫生以為他聽從建議,成功減肥,但原來該男子並無刻意瘦身,更還突然出現上腹痛症狀。進行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該男子胰臟頭部長有一顆直徑2cm大的惡性腫瘤,確診患上胰臟癌。
【同場加映】上腹痛是胰臟出事?用「九宮格」找9種腹痛原因
胰臟腫瘤藏「死角」難發現
該男子表示,自己有定期進行腹部超聲波檢查以追蹤脂肪肝,沒想到卻罹患胰臟癌,對此感到震驚。錢政弘醫生解釋,胰臟位於胃的後方,並有部分埋藏在十二指腸旁邊,對於體型較胖、皮下脂肪較厚的人來說,很難透過腹部超聲波檢查清晰檢測到該區域,這是一個「死角」。
錢政弘醫生表示,若胰臟頭部長有惡性腫瘤,透過腹部超聲波檢查僅有約50%的機率能夠發現,另外50%即使檢查得很仔細也可能無法檢出。因此,肥胖患者不僅罹患胰臟癌的風險較高,通常在確診時也會較晚。
患胰臟癌需切4器官保命
後來,錢政弘醫生為患者進行手術,而手術相當複雜,涉及多個器官,需要切除十二指腸和總膽管,並且還需將胃和胰臟的一部分切除,整體手術風險較高。
胰臟癌6類常見症狀 背痛也要小心
如何及早識別胰臟癌?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資料,胰臟癌是本港較為常見的癌症,發病率位列第10,死亡率則位居第4。在2021年,香港已有889人因胰臟癌去世,其危險程度不亞於肺癌、大腸癌及肝癌等其他常見癌症。
胰臟癌症狀⬇⬇⬇
胰臟癌6大常見症狀+併發症
根據本港醫管局資料,若身體出現以下症狀,可能是患上胰臟癌的警號:
- 上腹部出現與飲食無關的持續疼痛,並會反射至背部
- 食慾不振、噁心、嘔吐、消化不良、腹脹等腸胃障礙現象
- 出現黃疸、皮膚搔癢、大便呈陶土色
- 體重短時間內銳減
- 上腹部出現固定、堅硬的腫塊
- 腹水
胰臟癌患者較常出現以下併發症:
- 黄疸
- 當腫瘤擴大壓迫神經,腹痛會加劇
- 嚴重體重下降,進食情況差的病人可能需要鼻胃管餵飼或靜脈輸入營養補充品
10類人易患胰臟癌?成因是甚麼?
胰臟癌成因是甚麼?甚麼人易患胰臟癌?據本港醫管局資料,胰臟癌的成因仍未完全明瞭,有可能是胰臟的細胞變異增生。大部份的胰臟癌指的是來自胰管上皮細胞的腺癌。
胰臟癌高危因素+預防方法⬇⬇⬇
引發胰臟癌10大風險因素
醫管局指,胰臟癌較常發生於65歲以上人士身上,此外,以下10類人風險也較高:
- 種族:黑人的風險較高
- 性別:男性比女性有更高風險
- 抽煙:吸煙者比不吸煙者患上胰臟癌的機會高出大概2至3倍
- 糖代謝異常:糖尿病可以增加患上胰臟癌的風險
- 超重:超重的人有較大風險
- 飲食:長期過量進食動物脂肪和少吃蔬菜和水果會較易患上胰臟癌
- 化學品:長期接觸殺蟲劑後、石油或染料
-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患上胰臟癌的機會比非患者高出2倍
- 遺傳性胰臟炎:遺傳性慢性胰臟炎會增加胰臟癌的機會,但非常罕見
- 慢性胰臟炎:常與胰臟癌一同發現,但不一定是導致胰臟癌的原因
如何預防胰臟癌?5大方法減風險
醫管局指,不能完全防止胰臟癌的出現,不過,改變一些生活方式有助降低罹患胰臟癌的風險:
- 戒煙:吸煙的煙霧中含有致癌物質,可以破壞DNA調節細胞的生長
- 保持健康的體重:體重過高增加患上胰臟癌的機會,如果需要減肥,建議採取漸進和健康的方式,以達到目標
- 經常做運動:適量的運動可以減少患上胰臟癌的機會
- 健康飲食:多進食水果,蔬菜和低動物脂肪食品可以减少患上胰臟癌的風險
- 避免接觸危險化學品,或使用適當安全措施
延伸閱讀:確診胰臟癌多屬晚期 存活率僅3個月 11種食物保護胰臟防患癌
資料來源:《小宇宙大爆發》、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醫管局
---
相關文章:
58歲男常胃痛以為身體衰老 確診胰臟癌3個月後逝 6症狀恐增風險
女子以為斷食減肥成功 7個月後卻離世!驚揭患胰臟癌 3症狀是關鍵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