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新趨勢 文化區成經濟發展引擎

2024-04-25 00:00

藝術新趨勢 文化區成經濟發展引擎
藝術新趨勢 文化區成經濟發展引擎

說到近年的世界文化潮流,不能不提各地陸續落成的文化藝術區。在探討這些文化藝術區如何驅動一個城市或地方的經濟發展議題上,日本瀨戶內海諸島的成功案例便成為不少城市的參考。自2010年起,三年一度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Setouchi Triennale)在瀨戶內海諸島舉辦,邀來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在各島上創作,作品與小島環境的完美融合,為這些漸趨老化的島嶼帶來了新生。據統計,近年每屆藝術祭平均迎來約72萬人次造訪,為當地的經濟和旅遊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三木亞希子:是「拆舊建新」開發模式的另一選擇

坐落於直島上的地中美術館。(攝影:Seiichi Ohsawa)
坐落於直島上的地中美術館。(攝影:Seiichi Ohsawa)
「倍樂生藝術場直島」項目中由藝術家杉本博司參與的《Go'o Shrine》,通過藝術形式傳承傳統文化。(攝影:Hiroshi Sugimoto)
「倍樂生藝術場直島」項目中由藝術家杉本博司參與的《Go'o Shrine》,通過藝術形式傳承傳統文化。(攝影:Hiroshi Sugimoto)
由大竹伸郎設計的直島錢湯藝術品,居民與訪客可以一同使用澡堂及參觀美術作品,作為互相交流的平台。(攝影:Osamu Watanabe)
由大竹伸郎設計的直島錢湯藝術品,居民與訪客可以一同使用澡堂及參觀美術作品,作為互相交流的平台。(攝影:Osamu Watanabe)
日本直島倍樂生藝術基地國際藝術總監三木亞希子。
日本直島倍樂生藝術基地國際藝術總監三木亞希子。
草間彌生作品《南瓜 2022》。 (攝影:Tadasu Yamamoto)
草間彌生作品《南瓜 2022》。 (攝影:Tadasu Yamamoto)

 

作為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幕後功臣——日本直島倍樂生藝術基地國際藝術總監三木亞希子強調:「藝術祭的初衷並非為了刺激經濟或推動旅遊業,而是為了將現代藝術和建築與當地自然文化融合。」她說過程中改變了居民對自己土地及社區的態度,增強了他們的自豪感。這種以藝術方式對偏遠島嶼的振興,也是對城市化「拆舊建新」開發模式和過度現代化的一種回應,「吸引人們來訪固然重要,但必須尊重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她舉例如藝術家杉本博司參與的《Go'o Shrine》重建項目,便是通過藝術形式將江戶時代的重要神社文化傳承下去,項目中的創作品均取材自當地現存的景觀和建築,通過藝術與地方連結,成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遊客到訪。

馮程淑儀:可促進社會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西九文化區自2019年起營運,訪客量於2022年已擠身全球五十大。
西九文化區自2019年起營運,訪客量於2022年已擠身全球五十大。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是西九文化區的重要設施之一。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是西九文化區的重要設施之一。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行政總裁馮程淑儀。(攝影:Winnie Yeung@Visual Voices)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行政總裁馮程淑儀。(攝影:Winnie Yeung@Visual Voices)
以訪客量計,2022年M+已位居亞洲第二。
以訪客量計,2022年M+已位居亞洲第二。
馮程淑儀認為藝術和文化能夠為城市帶來長遠影響,包括促進社會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馮程淑儀認為藝術和文化能夠為城市帶來長遠影響,包括促進社會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回望香港,西九文化區自2019年起營運,儘管遇到了疫情的挑戰,兩間旗艦博物館——M+和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也漸走上國際軌道,訪客量於2022年擠身全球五十大,M+更位居亞洲第二。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行政總裁馮程淑儀對於西九文化區的規劃和願景,表明了她對藝術在推動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方面,既重視也充滿信心,「西九文化區有能力成為一個國際藝術合作的平台,不僅能舉辦像瀨戶內國際藝術祭般的大型盛會,更重要是能夠連繫中國與海外的藝術機構,促進文化交流和藝術創新。」她引用了近年內地博物館訪客數字以倍數增長,以及全球文化旅遊的盛行作例:「藝術和文化能夠為城市帶來長遠影響,包括振興經濟、重塑城市品牌形象及刺激文化旅遊發展等,更重要是能夠促進社會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

文:李玥均 圖:直島倍樂生藝術基地、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提供
 

--------

緊貼最新最快新聞資訊,請立即下載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Q29Vow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