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藝術家曲淵澈《織者何人衣者誰》展覽 針織品竟是世界大戰間諜武器?!|專訪
2023-09-05 00:00
大家知道嗎?平日常見的針織品,竟然曾經是世界大戰的間諜武器!多媒體藝術家曲淵澈早前在荃灣南豐紗廠舉辦《織者何人衣者誰》跨媒體藝術展覽,帶領觀眾透過了解編織文化,反思針織與政治宣傳(Propaganda)的關係以及怎樣的形態存在 。是次《織者何人衣者誰》跨媒體藝術體驗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藝發局)主辦,是「第十五屆校園藝術大使計劃」—「青藝週」的頭炮活動, 以「跨媒體藝術」為主題,讓校園藝術大使、及大眾一起參與。我們一起回顧展覽,到底當年針織品如何被用作世界大戰間諜武器?
多媒體藝術家 曲淵澈的創作過程
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藝術碩士(創意媒體)學位的曲淵澈,近年創作重心圍繞現代性(Modernity)。曲淵澈表示,「現代化的好處大家都睇到,但有好多Underlying(深層)的東西,我想慢慢搵返,包括不同Perspective(看法)、不同主題潛在的東西。」
身為多媒體藝術家,曲淵澈在創作過程中重視資料搜集,了解自己希望營造怎樣的展覽氛圍後,便知道要選擇甚麼媒體做創作。今次《織者何人衣者誰》展覽以「編織」作主題,曲淵澈原來是在資料搜集期間受到啟發:「做Resrarch時,睇到編織在戰爭時期乃用於間諜活動,就覺得好得意,同大家之前對編織的印象都是屬於婆婆、媽媽輩份做的行為的Stereotype(刻板印象)有好大衝突。此外戰爭時用編織的方式是一個好Masculine(男性主義)的事,所以我順住這方向去做研究。」
針織品竟是世界大戰間諜武器?!
一件針織物可以由「上針」(purl,又稱高針)或「下針」(knit,又稱低針)兩種編織技巧交替編織而成。上針看起來像一個打橫的 S 字,下針像個 V 字,透過上針和下針不同組合,便能夠編織出不同圖案。但在一戰和二戰時期,軍隊便利用針織品作間諜武器,招募女性間諜透過編織把機密資訊隱藏於針織品。曲淵澈講述:「例如當初在二戰時期,英國秘密情報局就聘請住在火車路軌旁邊的婆婆們,她們坐在自己屋企編織,其實正進行間諜任務,計算有多少架火車經過、載了什麼人什麼貨。她們用不同的編織針法去記低這些資料,再交出去。每一個針法皆對應一個單詞,或者有自己一個編碼系統,這樣一件針織品就潛藏了一串Information資訊,只要你解讀箇中密碼就能獲得情報。」
帶領觀眾了解政治宣傳 打破刻板印象
藝術家曲淵澈在《織者何人衣者誰》展覽陳設中,建構出一種新舊交替、剛柔對立的氛圍,她解釋,「譬如簡單的Setup,數張櫈已能展現Masculine(男性主義);殖民地港英政府sergeant警長櫈,對比Feminine女性主義的梳化,透過編織展現Masculine與Feminine的關係好有趣。當年戰爭時期,大家覺得女人應該怎樣為戰爭貢獻,她的責任是什麼?或者作為男人可以做到什麼?我覺得都是有刻版印象在其中。」
陳設佈置以外,曲淵澈亦利用音樂作為媒介傳達訊息。一戰、二戰時期出現過很多有關編織的政治宣傳歌曲,為了鼓勵人民替前線士兵編織。曲淵澈揀選了其中一首,於1917年出版的「I Wonder Who Is Knitting For Me」,並找來音樂人合作重新編曲,由曲淵澈及Toolbox Percussion敲擊襄的成員敲擊,再加上小朋友合唱,重新錄製並在展覽上播放。曲淵澈希望透過展覽,帶領觀眾了解針織與政治宣傳的歷史意義,打破刻板印象。她表示:「我覺得就是要打破刻板印象。現在回看,我們的政治宣傳Propaganda處於哪個位置呢?是不是去到一個位置,即使是政治宣傳但你也不發現,完全感受不到呢,無縫融入你生活當中的細微地方?」事實好像確實如此,政治宣傳無處不在,尤幸還有藝術的提醒。
文:淳
圖:何健勇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