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翔 –超寫實主義展 人工自然尋覓希望|流水帳

2023-06-01 00:00

黃子翔 –超寫實主義展 人工自然尋覓希望|流水帳
黃子翔 –超寫實主義展 人工自然尋覓希望|流水帳

明明擁有人形比例和豐富表情,卻伸出非人類的四肢、鱗鰭、翅膀;有的披上不尋常的毛髮和皮囊,有的長出了野獸般彎彎長長又銳利的趾甲——大館當代美術館帕翠西亞.皮奇尼尼香港首次個展《希望——帕翠西亞.皮奇尼尼》(下稱《希望》),那些極具風格、超乎想像的超寫實主義雕塑,還有繪畫及流動影像作品,栩栩如生,可堪獵奇。碰巧台北市立美術館正在舉辦的《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也有皮奇尼尼參與其中,風味相像,在同一時間相互呼應,兩者探討的議題,彷彿成了今天不能繞過的顯學。

文:黃子翔

圖:黃子翔、大館

相信不少人都曾在各地不同展覽和博覽會上,欣賞過帕翠西亞.皮奇尼尼(Patricia Piccinini)那些叫人一見難忘的作品,即使僅是一件兩件,也如萬綠叢中那點紅,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然而好像《希望》築起一個自成邏輯的詭異大觀園,營造如此逼人且逼真的氛圍,實在難得。繼《潛入你眼簾——皮皮樂迪.里思特》後,大館當代美術館能再次為香港觀眾帶來獨特的異趣與奇觀,有心有力,值得欣喜。而當觀眾定睛察看一隻隻怪奇生物的長相和造型那一瞬間,牠們(他們?)也以令人不安的凝視,直觀我們靈魂深處,叫我們懾住心神,深受觸動。

《觀察者》與展覽場景。(攝影:何兆南)
《觀察者》與展覽場景。(攝影:何兆南)
帕翠西亞.皮奇尼尼在《聯繫》旁邊解說。
帕翠西亞.皮奇尼尼在《聯繫》旁邊解說。
《天野》四千五百株花莖,是植物、珊瑚、一群無以名狀的怪奇生物,還是器官農場?
《天野》四千五百株花莖,是植物、珊瑚、一群無以名狀的怪奇生物,還是器官農場?
超乎想像的超寫實主義雕塑,還有繪畫及流動影像作品,栩栩如生,可堪獵奇。
超乎想像的超寫實主義雕塑,還有繪畫及流動影像作品,栩栩如生,可堪獵奇。
台北市立美術館《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的法比安.梅勒《蝴蝶》。
台北市立美術館《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的法比安.梅勒《蝴蝶》。
台北市立美術館《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通過四大主題展示作品。
台北市立美術館《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通過四大主題展示作品。
莫里斯.畢凱伊以鍵盤按鍵編織衣裳的《末日過後少女出走》
莫里斯.畢凱伊以鍵盤按鍵編織衣裳的《末日過後少女出走》

 

皮奇尼尼在創作路上樂此不疲的混種生物、生物機械,似乎都在探討人工自然、人類與其他生物依存關係、科技倫理等命題,發人深省。在《希望》中,有太多值得說明的展品,好像《聯繫》,一位人類母親抱着一個貌似畸胎的轉基因孩子,皮奇尼尼曾在旁邊解說,她與雕塑人物外觀,竟是如此相似,叫人嘖嘖稱奇。《天野》的四千五百株花莖,分別從地板上豎起及從天花板垂下,是植物、珊瑚、一群無以名狀的怪奇生物,還是器官農場?觀者置身其中,肯定會有不同感受與想像。

另一個叫人難忘的展覽一隅,布置出一個家庭情景——《情侶》是一對怪物伴侶,在牀上相擁而睡,原來是藝術家從《科學怪人》啟發,寫成一個快樂結局,怪物成功逃出實驗室,找到愛情,建立舒適的家;在《情侶》附近的《棄嬰》,躺在嬰兒車的嬰孩,外貌異常,就像基因工程實驗失敗的瑕疵品,然而從眼神和表情看來,牠是多麼的渴望得到愛和關懷。除了兩組雕塑,這個家還有放置沙發和電視機的大廳,而牀邊小桌一本羅開的《黑嬰》,是精心細節。

配合壯觀視野、整體布局,還有柔和音樂,《希望》一眾擁有奇異外貌的雕塑,全都安安靜靜,跟你跟我一樣,平平凡凡地生活——或者只是僅僅的,活着,誰沒有比誰高尚。而《希望》叫人意外地散發藝術家洋溢母性的溫柔,跟那些似乎醜陋畸形的雕塑作品,帶來強烈反差,不是觀眾從一兩件雕塑,甚至單單看着照片,就能感受出來,必須親歷其境,被那些「人工自然」環抱,才能體驗得到。

台港呼應對照
這一點,在我參觀台北市立美術館的《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有更深刻感受。皮奇尼尼的《幼苗》、《輓歌》、《葛拉姆》等作品,也有參展,然而這些作品獨立於群展之中,雖然也是一眼就認得出來,但感受截然不同。在群展中,沒有整體氛圍烘托,皮奇尼尼的作品顯得更加詭異,在旁拍照,竟有雕塑會否忽然動起來的驚恐。或許《希望》真的暫緩了那麼的一瞬間,定格了一個異世界,讓觀眾安全的、安心的,把展覽和作品,看個仔細。

如果看了《希望》的讀者,現在碰巧在台北,不妨去看一看《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該展覽分為「混種人」、「後自然」、「藝術家4.0」、「科技人類變體」四大主題,除了皮奇尼尼多件作品,還有許多值得咀嚼、呼應對照的展品,好像山姆.詹克斯呈現一個赤裸狗面人的《犬頭》、莫里斯.畢凱伊以鍵盤按鍵編織衣裳的《末日過後少女出走》、安德羅.韋庫亞那個肉身手指會動機械臂少女的《無題》、格拉瑟與昆茲以投影、雕塑製作儼如靈魂出竅情景的《我存在!(我尚存在!)》等等,都叫人印象難忘,彷彿叩問人類的未來。

說到底,無論《希望》還是《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觀者看到那些似遠還近的作品,掀起了惶恐、困惑、驚異、讚歎,還是憐憫、同情、欣賞、自省的複雜情緒?這才是我們在「後人類時代」更要關心、梳理的大命題。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