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有年老的一天 好好準備變老|養和 — 醫者情‧醫者心

2022-12-17 00:00

「年紀大、機器壞。」人活到中老年難免會遇到身體機能大不如前、記憶力轉差等問題,受各種「老人病」纏身。養和醫院長者醫健主任、老人科專科醫生梁萬福醫生接觸無數長者患者,部分甚至是患上末期疾病、病情無法逆轉的病人。梁醫生明白老、病、死是人人都需要面對的事情,因此及早好好準備,變老並不可怕。

「失眠、精神緊張、胃口不佳、肌肉流失。」這是一位由精神科醫生轉介過來的七十歲女士,轉介信上寫着上述種種病徵,精神科醫生認為她除了有情緒方面的問題,也懷疑她有肌少症,於是轉介至老人科醫生作仔細評估。

我與這位女士詳談後,了解到她退休前在政府工作,有長俸收入,可說是生活無憂,為何退休後會出現如此徵狀呢?原來她與兩位妹妹一同生活,但關係並不好,唯一的生活寄託便是花盡心機照顧年邁的母親。她未到六十歲便提早退休,皆因她在五十多歲時患上嚴重眼疾,雖然做了手術,但長時間工作會令眼睛不適,無可奈何下只好提早退休。怎料剛退休,母親便患上認知障礙症,需要她全天候照料直至母親離世。

母親的離世令她生活頓失所託,而這幾年的新冠疫情令她不敢如常參與義工活動,加上退休後很多朋友都沒有再聯絡,大部分時間待在家中,缺乏家人和朋友的陪伴和支持下,她感到很孤獨,做甚麼事好像都提不起勁,一到晚上又會胡思亂想,加上飽受失眠困擾,唯有四處求醫,希望藥物能協助入睡,但輾轉仍未有改善。

一輪傾談後,我為她簡單評估手握力,看她步速的確比一般同齡女士慢,初步判斷屬肌少症,需要為她檢查骨骼肌質量進一步確認。看她失眠情況嚴重,我告訴她必須盡力戒掉對安眠藥的依賴,特別是她已經退休,不用逼使自己早入睡趕上班,並鼓勵她日間多外出逛公園、多做運動,提升腦部的多巴胺,有助釋除壓力和負面情緒,幫忙晚上入眠。即使留在家中也可做一些簡單伸展運動和肌力訓練,例如雙手拿着樽裝水重複舉高、或睡覺前平躺於牀上提腳數十下,已有助鍛煉四肢肌肉,改善肌肉流失問題。同時,我說十分欣賞她願意主動求診改善身體和情緒上的問題,希望為她注入正能量,鼓勵她積極面對當下的憂慮。

養和醫院長者醫健主任、老人科專科醫生梁萬福醫生
養和醫院長者醫健主任、老人科專科醫生梁萬福醫生

 

及早規劃退休生活 變老並不可怕

每個人都會變老,但大部分人都很容易忽視變老可能出現的生理和心理轉變。其實像這位女士般,退休後肩負照顧年邁雙親責任的人比比皆是,同時要開始面對自己身體狀況今非昔比、「周身病痛」,難免感到不適應,甚至難過、徬徨。很可惜的是,很多人在中年時未有好好準備退休的生活,以致日後退休頓時失去工作和社交的支撐,內心不安隨年紀增長陸續浮現。

作為老人科醫生,我接觸不少年長患者因為各種「老人病」求診。通過診症時與他們詳談,不難發現很多長者除了生理上的疾病要醫治,也有情緒上的需要,原因不外乎另一半已離世、家人移民、子女工作繁忙無暇陪伴等而感到孤獨。千萬不要看輕孤獨感對長者的影響,有研究指出感到孤獨的長者平均壽命短三至五年。 要避免孤獨感引發情緒和精神問題,及早預備退休和計畫退休後生活非常重要,我經常跟病人說,應該在退休前的十年已要考慮「人生下半場」的規劃。

當然,隨着人口老化,退休年齡已不設限於六十歲,愈來愈多人工作至七十歲以上。其實工作至多少歲並非問題所在,關鍵在於有沒有為自己退休後的生活好好打算,像我身邊很多朋友和病人都會工作至退休前最後一刻,忽略了要提早建立工作以外的生活圈子和人際關係,結果一退休便感嘆失去人生動力。要謹記工作之餘,別忘記趁閒時學習新的技能、運動,發掘不同興趣例如烹飪、花藝、針黹等,多做義工幫助社會上有需要的人,開拓新的生活模式和社交圈子。除了人際關係,也要及早考慮養老的經濟需要,未雨綢繆,同時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方可以健康地老化(Healthy aging)。

離開診症室前,我跟這位女士說,「好好準備變老」永遠都不會遲,現在就下定決心,開展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下半場!

要避免孤獨感引發情緒和精神問題,便應及早規劃退休後生活。
要避免孤獨感引發情緒和精神問題,便應及早規劃退休後生活。

 

認識肌少症

過去十年,「肌少症」這個醫學用語冒起,大家或會以為這是一個新病症,其實就肌肉流失的生物學研究已有很長歷史,只是最近廿年醫學界才為它定義。研究發現有「肌少症」患者的預期壽命比同齡人士短,亦因為肌力較弱致有較高跌倒風險,嚴重甚至會影響呼吸功能。

「肌少症」可以因為生理或病理因素所致,病理性的「肌少症」由老化引致,肌肉量會隨年紀流失,而肌肉細胞並不會重新增長,所以當踏入中年後,會逐漸發現肌肉沒有以往般結實,若再缺乏運動,肌肉得不到鍛煉就會萎縮,形成一般長者常見的「肌少症」。這情況其實是可以改善的,研究發現五十歲以上人士除了做帶氧運動,也應該進行肌力訓練,減慢肌肉流失,自然可以抵禦「肌少症」。

至於病理性的「肌少症」則是由於身體內部的變化所致,例如營養不良、糖尿病、甲狀腺疾病、各種癌症等。當患者在短短數月內體重大幅下降,便需要進行詳細檢查以找出原因,對症下藥。

文:養和醫院長者醫健主任、老人科專科醫生梁萬福醫生、曾蔚淇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