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媛 – 天賜魅力 千載風華說岩彩|藝術有價

2022-10-07 00:00

說起「國畫」,大家可能馬上聯想到水墨畫,當然水墨是中國傳統藝術的代表,然而早在水墨現世前,中國繪畫的媒介是岩彩。
文:蘇媛

圖: 香港岩彩藝術學會

簡單地說,岩彩就是岩石的色彩,是一種顏料。早在中國南北朝、隋唐時期已被廣為應用,主要用於繪畫宗教故事和建築裝飾,如大家熟悉的敦煌壁畫正是岩彩作品。到了盛唐期間,岩彩流傳至日本,演變成今天的日本畫,正因岩彩在日本多年來一直是繪畫的主要顏料,所以也有不少人誤以為岩彩畫源於日本。

為了推廣岩彩藝術,本港一群藝術愛好者於去年成立了「香港岩彩藝術學會」,會長鍾大富老師鍾情岩彩多年,是近年岩彩藝術在香港逐漸得到大眾關注的主要推手 。目前正在浸會大學李兆基傳理視藝大樓顧明均展覽廳舉行的《緣古形新——岩彩繪畫展》,是香港首個全面展示岩彩藝術魅力的展覽,也是鍾大富老師半年多來的心血結晶。展覽結合了十多位香港及二十四位內地藝術家的作品,利用岩彩作為媒介,創作出各具特色的作品,更特別着重展示岩彩這種具有悠長歷史的顏料,在當代藝術家手中的新面貌。

內地著名藝術家胡明哲作品《暖陽》。
內地著名藝術家胡明哲作品《暖陽》。
著名岩彩藝術家、學者卓民作品《不夜城—上海》。
著名岩彩藝術家、學者卓民作品《不夜城—上海》。
香港藝術家謝炎安以岩彩繪畫姜濤。
香港藝術家謝炎安以岩彩繪畫姜濤。
香港著名藝術家管偉邦的岩彩初嘗試《狂》。
香港著名藝術家管偉邦的岩彩初嘗試《狂》。
鍾大富作品《活水》。
鍾大富作品《活水》。
著名畫家及收藏家朱秋慧作品《向往》。
著名畫家及收藏家朱秋慧作品《向往》。

 

可塑性高
展覽約展出五十幅作品,全部以岩彩為主要媒介,其中有從事岩彩藝術多年的內地學者和藝術家,包括蓮羊、陳文光等,也有第一次以岩彩創作的香港藝術家如劉小康、管偉邦等。在不同年代和背景的藝術家處理下,岩彩的多變特質全面顯現出來。岩彩具有「材質感」、「色體感」,是一種可塑性極高的畫材。「岩」是指天然岩石微粒,岩石顆粒大小不一,有不同的光度、粗幼、質感,能積累出斑駁厚重的視覺張力,更有閃爍的特性。

是次作品主題可謂百花齊放,有描述城市景象的,有動物、人物,也有以岩彩解構和重組文字,甚至有人氣組合MIRROR的成員!藝術家謝炎安表示,「鏡仔」的作品延續了他新近發展的《近世人物誌》系列,描繪我們集體回憶中的文化偶像:「岩彩跟我慣用的塑膠彩不同,較不穩定及需要小心保養,因此今次的選材亦由經典人物轉為2021年新生巨浪。」也許正因為參展的香港藝術家大部分從未以岩彩創作,在沒有任何框架的侷限下,作品完全能夠反映展覽「形新」的主題。

岩彩雖然在中國歷史悠長,但正式被稱為「岩彩」卻是近年的事,而為它正名的是前中央美術學院的胡明哲教授:「繪畫的材料雖然是『形而下之器』,但卻是精神和觀念的載體,不容忽視。某種材質美感和某種表現意慾,往往有着深刻的聯繫,開發材質之美或許可以產生十分有意思的作品。」

天賜魅力 
胡教授解釋,岩彩主要的特徵是以明顯的晶體顆粒呈現材質之美,每一色相都按顆粒大小不同分為十四種色階,而晶體顆粒的粗幼也讓岩彩有更豐富的內涵:「粗幼不同的晶體顆粒呈現出一種天賜的魅力 ,寓意着『道法自然』的深遠內涵。今日,岩彩藝術家手中的『岩彩』,已經不局限於畫材店購買的繪畫顏料,而是在大自然中採集的大地物質。它們將藝術家的創作思維與遼闊的大地岩層,與古老的東方哲學,與當代的生存困惑,自然而然的聯繫起來。岩彩藝術家內心的創作動因,也不僅是東方世界觀和藝術觀的表述,更是對於『人類與自然關係』這個重大問題的反思。」

香港岩彩藝術學會在展覽開幕當天,舉行了網上學術講座,講者包括胡明哲及目前在東京藝術大學任教的卓民。卓老師研究日本畫多年,在講座上發表了日本畫、中國畫和岩彩畫的關係。作為香港岩彩藝術學會的會長,鍾大富希望疫情過後,學會能多舉辦學術交流,帶領香港藝術家和學生前往內地,實地考察:「近年在內地美術界,愈來愈重視岩彩創作,甚至設立岩彩專科。岩彩畫自盛唐時流傳至日本後,便一直成為日本主流繪畫藝術。在香港,認識岩彩畫和使用岩彩的藝術工作者較少,是次展覽旨在推廣岩彩繪畫,並希望將來有更多香港藝術工作者利用岩彩作為創作媒介,使中國岩彩繪畫在香港茁壯成長。」

《緣古形新——岩彩繪畫展》
日期:即日(10月7日)至10月12日(三)
時間:10:00am至7:00pm
地點:香港浸會大學李兆基傳理視藝大樓顧明均展覽廳地下及一樓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