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男女40歲起需檢測 新式大腸內視鏡檢查更精準 程序簡化免入院

2022-09-16 00:00

大腸癌是都市人常見癌症,最初由瘜肉演變成癌,過程約五至十年,如能在內視鏡檢查時發現並切除瘜肉,可大減成癌風險。不少人雖明白大腸內視鏡檢查重要性,但對此仍有一定誤解,以致遲遲未作檢查。現時其檢查程序已簡化不少,於門診內視鏡中心已可進行。今期湯偉聰醫生訪問外科醫生洪黎輝醫生,為大家釋除疑慮。
具腸癌病徵應盡快檢測

湯偉聰醫生問洪黎輝醫生:「甚麼人有需要進行直腸內視鏡檢查?」

洪黎輝醫生說:「接受大腸內視鏡病人一般是擔心會患上腸癌的病人,他們可能出現了一些輕微的腸癌病徵,例如大便出血、大便習慣出現改變,經常便秘、腹瀉及肚痛的人;有家族病史的人,患腸癌風險亦相對較高,亦要進行大腸內視鏡檢查。另外,研究顯示五十歲以上人士患腸癌的風險亦較高,因此四十至五十歲左右人士,亦是普遍會接受大腸內視鏡檢查的人群。」
門診內視鏡中心方便病人

湯醫生問:「有的病人跟我說,他們覺得進行大腸內視鏡檢查算是種手術,要在醫院進行,因為不想無故住院而不想進行檢查,其實進行大腸內視鏡必須在醫院進行嗎?」

洪醫生說:「一般較年輕、身體沒有大問題人士,可以選擇在門診內視鏡中心進行大腸鏡檢查,整個過程只需兩至三小時。一些較年長、身患慢性病的病人,他們對藥物或醫療器材上的要求可能較高;另外是體內有大瘜肉、有繁複內視鏡程序需求的病人,他們在檢查後可能有腸穿破、內出血風險,因此這兩類病人或需要在醫院進行。」

 


監察麻醉下進行  安全度高

湯醫生問:「很多人擔心,進行內視鏡檢查會有痛楚,在進行內視鏡檢查時病人會有感覺嗎?」

洪醫生說:「在進行內視鏡時,很多病人會採用監察麻醉,然後才放內視鏡進體內檢查。內視鏡檢查會由麻醉科醫生及外科醫生共同進行,麻醉科醫生會使用俗稱為『牛奶』的麻醉藥物異丙酚麻醉病人,麻醉科醫生會通過持續監察病人的心跳、脈搏、呼吸等維生指數,確保病人在進行內視鏡檢查期間絕對安全,有任何突發事情發生均可以在短時間內終止麻醉。另外,有少部分內視鏡檢查會使用鎮靜劑及止痛藥麻醉,部分使用這種方式麻醉的病人在清醒後會有少部分記憶殘餘或過程中有微小痛感,但不會對病人構成健康問題,都是安全的麻醉方式。」
新系統提升準確度

湯醫生問:「外科醫生會如何利用內視鏡等儀器,檢查病人腸道?」

洪醫生說:「麻醉後內視鏡會由肛門進入體內,經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一路直至盲腸位置細心觀察一次,檢查途中會將有腸癌病變風險的部分記錄下來,如發現有細小瘜肉會立即切除並送往化驗,如發現其他病變位置,亦會摘取組織送往化驗。」

「現時進行大腸內視鏡的新系統,利用直徑只有一點三厘米的鏡頭,配合各種先進科技如人工智能(AI)計算機輔助診斷、景深擴展功能等輔助外科醫生檢查病人的大腸,提升觀察病變的準確度。人工智能(AI)可在內視鏡前進時,自動捕捉瘜肉增生的所在位置並切除瘜肉;而景深擴展功能幫助內視鏡通過雙重變焦功能及高倍率的解像度,配合超廣角內窺鏡鏡頭,將不同距離下拍攝到的圖像組合成一幅精確放大的圖像,增強了圖像的清晰度和連續性,有效提升內窺鏡的影像清晰度,甚至連細胞都可以觀察到,有助提升醫生診斷的準確度。」
二至三小時完成  可正常進食

湯醫生問:「有的病人覺得,檢查後要休養一段時間,又需要戒口,覺得很麻煩,事實是這樣嗎?」

洪醫生:「在門診內視鏡中心進行內視鏡檢查,整個過程在兩至三個小時內完成。由於麻醉藥劑量控制精準,內視鏡檢查完成後病人在短時間內就會自然甦醒,甦醒後在休息室休息一會,再與醫生會面聽取內視鏡檢查的報告就可以離開,唯一要注意的是,為安全起見診所一般會建議至少由一位成年人陪同病人離開,以免在回家過程中因麻醉藥效未完全消退而有危險。完成檢查當晚不必戒口,與日常一樣保持健康飲食,甚至與親朋好友聚餐也無大礙。因此毋須過分擔憂進行大腸內視鏡檢查會對日常生活有很大影響。」

想知更多健康資訊 請到WeCare Health專頁瀏覽 按此

https://www.facebook.com/wecarehealthhk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