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媛 – 《諸相非相?》看眾生|藝術有價

2022-06-23 00:00

培根的代表作之一《約翰·愛德華茲肖像三習作》(1984年)。
培根的代表作之一《約翰·愛德華茲肖像三習作》(1984年)。

踏入第三個戴口罩的夏天,大家無奈地習慣了互相不以「真面目」示人的日子。近日本地一家法國畫廊展出一批看不清面容的肖像畫,時間點的配合,可謂相當巧妙!

文:蘇媛

圖:Villepin畫廊

格尼的 《前往塔拉斯孔路上之二》(2013年)。
格尼的 《前往塔拉斯孔路上之二》(2013年)。

 

位於中環荷李活道的Villepin畫廊,前年在香港創立,可以說是疫情下的產物,主席潘雅德打趣地說:「如果你問我香港藝術界在疫情下有甚麼變化,我無法回答,因為我們開業至今都在疫情之中,實在不知道所謂非疫情前的正常情況是怎樣!」目前畫廊舉辦的展覽《諸相非相?》(《The Loss of Human Face? 》),展出五位藝術家以不同手法描繪人的面相,不約而同地,這些面相都有某程度的扭曲和變異,通過人臉為媒介,反映人性面目背後的真相。在全民戴口罩度日的情況下看這個展覽,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令人會心微笑之餘,不禁回想過去幾年的心路歷程。

五位藝術家包括二十世紀肖像畫大師培根(Francis Bacon)、美國藝術家康多(George Condo)、羅馬尼亞藝術家格尼(Adrian Ghenie)、內地著名畫家曾梵志,以及「九十後」日本藝術家井田幸昌。在五位藝術家筆下,人物面容扭曲,型態異想天開,「他們個人背景和心路歷程迥然不同,卻殊途同歸地以獨特的視角,揭示我們當下目睹的極端憤怒、焦慮、激情和野心。展覽對我們所身處的時代提出尖銳的問題:踏入科技時代後,人臉既已躲藏在面具背後,矯情以隱藏情緒,甚或消失於屏幕中,解讀人臉是否仍有可能?」其中,培根的作品人物面容呈現一種接近噩夢的不安感,而井田的人臉幾乎難以辨別,曾梵志的著名「臉譜人」,依然以荒誕的笑容和誇張的表情,觀看世界。潘雅德表示,希望通過培根與不同年代和背景藝術家同場展出,啟發歷史與當下的對話,審視集體歷史和記憶。

康多的《彩色肖像》(2014年)。
康多的《彩色肖像》(2014年)。

 

肖像畫在西方藝術發展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每一個年代肖像畫都具備不同的功能,如宗教作品往往是描繪聖經故事,潘雅德認為藝術必須有社會功能:「在疫情下,我們看不到彼此容貌,是否也改變了我們審視世界和自己的角度?這個展覽是對當下環境的一種回應,藝術或許可以為我們提供答案和方向。」他續道:「世界被戰爭、危機及疫情肆虐之時,人們亦被恐懼和焦慮所征服。Villepin意欲思考藝術如何能幫助我們開闢通往希望的新道路。我們匯聚多位藝術名家的作品,鼓勵來賓直視被扭曲乃至摧殘的、變形的、寓意人性的肖像畫。這些畫作逼使我們反思自己的恐懼和願望,並在當下這個支離破碎的世界上,為我們指出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新方式。」

井田幸昌的新作《鮑勃》(2022年)。
井田幸昌的新作《鮑勃》(2022年)。

 

關注市場以外的藝術

潘雅德從小接觸藝術,父親曾出任法國總理,也是收藏家,母親和胞姊均是藝術家,年紀輕輕閱歷甚廣,不過他不諱言十年前初來香港,才將「藝術」與「市場」併為一談:「我發現在香港談藝術,總是與買賣成交有關。不過最近兩年,香港的整體藝術生態出現明顯轉變,兩家大型美術館的落成,加上愈來愈多藝術文化項目,讓更多人關注市場以外的藝術發展。這也是我開設畫廊的目的,希望能讓更多香港朋友欣賞藝術。」他表示暫時畫廊集中幾位藝術家,例如趙無極,但是也樂意花時間與香港其他藝術家溝通,並希望有合作的機會。

Villepin的策展和經營方向與其他畫廊有點不同,首先是每個展覽的展期都很長,幾乎長達半年時間,以便有更多時間籌劃和布展,《諸相非相?》前的兩個展覽《趙無極:永歸中土》和《來蘇之望 – 新巴黎畫派》的展期都接近半年,注重現場環境與展覽配合,並會安排專人導賞,讓觀眾有更多時間和空間深入了解展品,慢慢感受。與一些展覽一個接一個的畫廊相比,策略有所不同,也許正如潘雅德所說,香港的步伐太快了,大家需要慢下來,靜心觀賞眾生相。

《諸相非相?》
日期:即日(6月23日)至11月(僅限預約參觀)
時間:11:00am至7:00pm(星期二至六,星期日至6:00pm)
地點:中環荷里活道53-55號
網頁:http://www.villepinartcn.com

充滿法國風情的Villepin畫廊。
充滿法國風情的Villepin畫廊。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