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媛 – 《诸相非相?》看众生|艺术有价

2022-06-23 00:00

培根的代表作之一《约翰·爱德华兹肖像三习作》(1984年)。
培根的代表作之一《约翰·爱德华兹肖像三习作》(1984年)。

踏入第三个戴口罩的夏天,大家无奈地习惯了互相不以「真面目」示人的日子。近日本地一家法国画廊展出一批看不清面容的肖像画,时间点的配合,可谓相当巧妙!

文:苏媛

图:Villepin画廊

格尼的 《前往塔拉斯孔路上之二》(2013年)。
格尼的 《前往塔拉斯孔路上之二》(2013年)。

 

位于中环荷李活道的Villepin画廊,前年在香港创立,可以说是疫情下的产物,主席潘雅德打趣地说:「如果你问我香港艺术界在疫情下有甚么变化,我无法回答,因为我们开业至今都在疫情之中,实在不知道所谓非疫情前的正常情况是怎样!」目前画廊举办的展览《诸相非相?》(《The Loss of Human Face? 》),展出五位艺术家以不同手法描绘人的面相,不约而同地,这些面相都有某程度的扭曲和变异,通过人脸为媒介,反映人性面目背后的真相。在全民戴口罩度日的情况下看这个展览,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令人会心微笑之馀,不禁回想过去几年的心路历程。

五位艺术家包括二十世纪肖像画大师培根(Francis Bacon)、美国艺术家康多(George Condo)、罗马尼亚艺术家格尼(Adrian Ghenie)、内地著名画家曾梵志,以及「九十后」日本艺术家井田幸昌。在五位艺术家笔下,人物面容扭曲,型态异想天开,「他们个人背景和心路历程迥然不同,却殊途同归地以独特的视角,揭示我们当下目睹的极端愤怒、焦虑、激情和野心。展览对我们所身处的时代提出尖锐的问题:踏入科技时代后,人脸既已躲藏在面具背后,矫情以隐藏情绪,甚或消失于屏幕中,解读人脸是否仍有可能?」其中,培根的作品人物面容呈现一种接近噩梦的不安感,而井田的人脸几乎难以辨别,曾梵志的著名「脸谱人」,依然以荒诞的笑容和夸张的表情,观看世界。潘雅德表示,希望通过培根与不同年代和背景艺术家同场展出,启发历史与当下的对话,审视集体历史和记忆。

康多的《彩色肖像》(2014年)。
康多的《彩色肖像》(2014年)。

 

肖像画在西方艺术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每一个年代肖像画都具备不同的功能,如宗教作品往往是描绘圣经故事,潘雅德认为艺术必须有社会功能:「在疫情下,我们看不到彼此容貌,是否也改变了我们审视世界和自己的角度?这个展览是对当下环境的一种回应,艺术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答案和方向。」他续道:「世界被战争、危机及疫情肆虐之时,人们亦被恐惧和焦虑所征服。Villepin意欲思考艺术如何能帮助我们开辟通往希望的新道路。我们汇聚多位艺术名家的作品,鼓励来宾直视被扭曲乃至摧残的、变形的、寓意人性的肖像画。这些画作逼使我们反思自己的恐惧和愿望,并在当下这个支离破碎的世界上,为我们指出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新方式。」

井田幸昌的新作《鲍勃》(2022年)。
井田幸昌的新作《鲍勃》(2022年)。

 

关注市场以外的艺术

潘雅德从小接触艺术,父亲曾出任法国总理,也是收藏家,母亲和胞姊均是艺术家,年纪轻轻阅历甚广,不过他不讳言十年前初来香港,才将「艺术」与「市场」并为一谈:「我发现在香港谈艺术,总是与买卖成交有关。不过最近两年,香港的整体艺术生态出现明显转变,两家大型美术馆的落成,加上愈来愈多艺术文化项目,让更多人关注市场以外的艺术发展。这也是我开设画廊的目的,希望能让更多香港朋友欣赏艺术。」他表示暂时画廊集中几位艺术家,例如赵无极,但是也乐意花时间与香港其他艺术家沟通,并希望有合作的机会。

Villepin的策展和经营方向与其他画廊有点不同,首先是每个展览的展期都很长,几乎长达半年时间,以便有更多时间筹划和布展,《诸相非相?》前的两个展览《赵无极:永归中土》和《来苏之望 – 新巴黎画派》的展期都接近半年,注重现场环境与展览配合,并会安排专人导赏,让观众有更多时间和空间深入了解展品,慢慢感受。与一些展览一个接一个的画廊相比,策略有所不同,也许正如潘雅德所说,香港的步伐太快了,大家需要慢下来,静心观赏众生相。

《诸相非相?》
日期:即日(6月23日)至11月(仅限预约参观)
时间:11:00am至7:00pm(星期二至六,星期日至6:00pm)
地点:中环荷里活道53-55号
网页:http://www.villepinartcn.com

充满法国风情的Villepin画廊。
充满法国风情的Villepin画廊。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