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醫健園|長新冠 疫下壓力 助長失眠 認知行為療法促成眠

2022-04-18 00:00

新冠疫情持續兩年多,各種新冠後遺症陸續浮現,其中失眠便是非常普遍的長新冠徵狀,只是疫下出現睡眠障礙,除關乎新冠病毒影響,亦可由情緒及壓力等多種因素引致,今期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專家除拆解疫下失眠成因,亦會細談如何以認知行為治療提升睡眠質量。
染疫及情緒 直接影響睡眠

不論重症或輕症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後均有機會誘發如疲倦、記性轉差、認知障礙等多種後遺症,而失眠更是值得關注的長新冠徵狀,皆因有逾三成康復者會持續出現失眠問題,其嚴重程度甚至影響日常生活。據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助理教授周偉浩醫生表示,染疫跟失眠比率上升,兩者確實存在密切關聯,然而目前原因未有定案。

周醫生解釋:「長新冠失眠的成因十分複雜,每名康復者亦可由不同因素引致,惟近兩年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可以有限度地入侵腦部,過程中亦可導致免疫系統產生反應,因而直接或間接令腦部結構及功能受損,可能導致失眠。」周醫生指新冠病毒引致的腦部影響,在輕症或重症病人身上同樣有機會發生,然而這只屬其中一項因素,其他如焦慮或抑鬱等情緒問題,一樣能夠成為難「眠」之隱。周醫生說:「患者在感染後首六個月,出現焦慮、抑鬱及創傷壓力併發症的比率高達三成,入夜後常會思前想後,擔心疫情之餘也害怕工作及收入受影響,以致難以入眠。」
不正確習慣 或致慢性失眠

疫下失眠,不但在染疫者身上出現,一般人也可能遇上。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研究助理教授陳銀燕博士的所屬團隊早前參與了一項國際性研究,共有十四個國家參與。研究結果發現多達四成人睡眠質素欠佳。陳博士說:「很多人以為經過兩年疫情,大眾都已習慣,壓力減少下,失眠數字或會因而降低,但原來去年發表的研究數據顯示失眠人數與2020年相比,數字不跌反升。」陳博士指,不少人受防疫措施及在家工作影響,日夜生活節奏均被打亂,連帶睡眠亦變得不規律。「我們發現有人睡眠時間長了,睡眠質素卻變差,本身是『夜貓子』的早上更遲起牀,日間精神卻不如以往。」陳博士提醒大眾要正視自己的睡眠問題,留意是否養成了不良習慣,以免演變成慢性失眠。陳博士說:「慢性失眠是長期性的,臨牀定義包含了難以入睡、中途睡醒,或過早醒來等等,如以上徵狀每周出現三晚或以上,並維持逾三個月,對日常生活造成負面影響便屬慢性失眠。此問題有機會因不正確睡眠衞生習慣及對睡眠存有不正確觀念所致,如睡前觀看手機、很早已在牀上待睡或賴牀,甚至擔心自身睡眠質素等等,都可成為長遠睡眠問題。」

陳博士認為只要決心改變,不正確的睡眠習慣是可以糾正的。要解決睡眠障礙,一般會建議先採用非藥物的治療方法,例如認知行為治療。「在失眠認知行為治療中,治療師會跟病人探討行為策略、睡眠衞生習慣、認知重構等不同目標,例如待至睏倦才去進睡,本身已是一種行為策略。」陳博士指很多失眠人士喜歡提早躺在牀上等待入睡,但在治療中,醫生會限制病人逗留牀上的時間,目的是希望能帶來更高效率的睡眠。「睡眠驅動力要在日間累積,累積夠了晚上便較容易入睡,所以這種睡眠限制策略,能令病人睡得穩固及不易斷續,到此步驟成功後,才再慢慢延長睡眠時間。」

雖然失眠可藉非藥物方法改善,但如情況嚴重,並伴隨其他情緒警號,周醫生建議要考慮其他治療方案。「失眠本身可以是精神病的徵狀,所以失眠人士若同時出現悶悶不樂、失去動力、坐立不安、驚慌緊張等抑鬱及焦慮症狀,又或是患上創傷後壓力症的新冠病人,經常夢到染疫或入院事宜,都應找醫生進行全面評估,研究是否需要服用抗抑鬱或焦慮藥物。」周醫生提醒大眾,不應自行以酒精或安眠藥作舒緩,以免因依賴而愈食愈多,到停止服用時,出現抽筋、昏迷,甚或有生命危險等嚴重後果。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