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医健园|长新冠 疫下压力 助长失眠 认知行为疗法促成眠

2022-04-18 00:00

新冠疫情持续两年多,各种新冠后遗症陆续浮现,其中失眠便是非常普遍的长新冠徵状,只是疫下出现睡眠障碍,除关乎新冠病毒影响,亦可由情绪及压力等多种因素引致,今期中大医学院精神科学系专家除拆解疫下失眠成因,亦会细谈如何以认知行为治疗提升睡眠质量。
染疫及情绪 直接影响睡眠

不论重症或轻症新冠肺炎患者,康复后均有机会诱发如疲倦、记性转差、认知障碍等多种后遗症,而失眠更是值得关注的长新冠徵状,皆因有逾三成康复者会持续出现失眠问题,其严重程度甚至影响日常生活。据中大医学院精神科学系助理教授周伟浩医生表示,染疫跟失眠比率上升,两者确实存在密切关联,然而目前原因未有定案。

周医生解释:「长新冠失眠的成因十分复杂,每名康复者亦可由不同因素引致,惟近两年研究显示,新冠病毒可以有限度地入侵脑部,过程中亦可导致免疫系统产生反应,因而直接或间接令脑部结构及功能受损,可能导致失眠。」周医生指新冠病毒引致的脑部影响,在轻症或重症病人身上同样有机会发生,然而这只属其中一项因素,其他如焦虑或抑郁等情绪问题,一样能够成为难「眠」之隐。周医生说:「患者在感染后首六个月,出现焦虑、抑郁及创伤压力并发症的比率高达三成,入夜后常会思前想后,担心疫情之馀也害怕工作及收入受影响,以致难以入眠。」
不正确习惯 或致慢性失眠

疫下失眠,不但在染疫者身上出现,一般人也可能遇上。中大医学院精神科学系研究助理教授陈银燕博士的所属团队早前参与了一项国际性研究,共有十四个国家参与。研究结果发现多达四成人睡眠质素欠佳。陈博士说:「很多人以为经过两年疫情,大众都已习惯,压力减少下,失眠数字或会因而降低,但原来去年发表的研究数据显示失眠人数与2020年相比,数字不跌反升。」陈博士指,不少人受防疫措施及在家工作影响,日夜生活节奏均被打乱,连带睡眠亦变得不规律。「我们发现有人睡眠时间长了,睡眠质素却变差,本身是『夜猫子』的早上更迟起牀,日间精神却不如以往。」陈博士提醒大众要正视自己的睡眠问题,留意是否养成了不良习惯,以免演变成慢性失眠。陈博士说:「慢性失眠是长期性的,临牀定义包含了难以入睡、中途睡醒,或过早醒来等等,如以上徵状每周出现三晚或以上,并维持逾三个月,对日常生活造成负面影响便属慢性失眠。此问题有机会因不正确睡眠衞生习惯及对睡眠存有不正确观念所致,如睡前观看手机、很早已在牀上待睡或赖牀,甚至担心自身睡眠质素等等,都可成为长远睡眠问题。」

陈博士认为只要决心改变,不正确的睡眠习惯是可以纠正的。要解决睡眠障碍,一般会建议先采用非药物的治疗方法,例如认知行为治疗。「在失眠认知行为治疗中,治疗师会跟病人探讨行为策略、睡眠衞生习惯、认知重构等不同目标,例如待至困倦才去进睡,本身已是一种行为策略。」陈博士指很多失眠人士喜欢提早躺在牀上等待入睡,但在治疗中,医生会限制病人逗留牀上的时间,目的是希望能带来更高效率的睡眠。「睡眠驱动力要在日间累积,累积够了晚上便较容易入睡,所以这种睡眠限制策略,能令病人睡得稳固及不易断续,到此步骤成功后,才再慢慢延长睡眠时间。」

虽然失眠可藉非药物方法改善,但如情况严重,并伴随其他情绪警号,周医生建议要考虑其他治疗方案。「失眠本身可以是精神病的徵状,所以失眠人士若同时出现闷闷不乐、失去动力、坐立不安、惊慌紧张等抑郁及焦虑症状,又或是患上创伤后压力症的新冠病人,经常梦到染疫或入院事宜,都应找医生进行全面评估,研究是否需要服用抗抑郁或焦虑药物。」周医生提醒大众,不应自行以酒精或安眠药作舒缓,以免因依赖而愈食愈多,到停止服用时,出现抽筋、昏迷,甚或有生命危险等严重后果。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