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醫健園|新一代微創手術 直達耳鼻喉腔孔施術 無疤不留痕
2022-02-21 00:00微創手術由於創傷性低,復元速度較快,是以成為現今流行的醫療趨勢,而隨着科技進步,內視鏡等微創手術儀器愈見精密,對耳鼻喉及頭頸部位疾病的治療亦愈見精準。今期中大醫學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專家除細談微創手術種種特點及優勢,更剖析微創醫學技術最新發展。
減創傷加快復元 重構身體功能
據中文大學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系主任唐志輝教授表示,微創手術跟傳統手術的分別,關鍵在於概念上。唐教授以捉賊作為例子解釋:「傳統手術好比拆掉屋頂來尋找賊人,微創手術卻是打開大門,再利用工具深入搜索,當確定賊人位置後,會查看是否需要拆掉大門捉賊,完成後更會重建門戶,所以整體概念上,不論是哪個頭頸部位,其創傷性均比傳統手術為低,病人康復速度亦會較快,而在手術時間及資源上亦得到節省。」
除了上述好處,唐教授更特別指出在功能重建上更為精準的優勢。「以外科手術刀或灼熱的手術工具施術解剖,一般會對身體組織造成破壞,繼而影響身體功能,如頭頸部位的傳統手術,便常導致嗅覺欠佳、吞咽困難或聽力轉差,然而通過微創手術,卻可重構功能及避免破壞組織,所以病人接受手術後,不論聽力、說話能力或嗅覺均能轉好,甚至呼吸亦可變得通暢,這些都是微創手術的優勢。」
取代傳統術式 涵蓋多種病症
以往提起微創手術,很多人或會想到腹腔鏡,但唐教授指出,內視鏡在耳鼻喉科的發展為時更早。「耳鼻喉科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已採用內視鏡進行解剖,最初主要應用於鼻腔上的領域,這遠比腹腔鏡或其他身體關節部位的內視鏡手術更早出現。由於此技術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已發展成熟,我們慢慢發展出一套以內視鏡作為基礎的微創手術系統,當中包括單手操作系統、為醫生提供專門培訓,以及將內視鏡應用到咽喉及耳科手術之上。」唐教授說,現在許多耳鼻喉科手術均可以微創方式取代傳統手術。
惟說到頭頸部位癌症,唐教授則明言要格外謹慎,只會選擇性地於早期癌症或作為輔助性手術時,才會以微創術式作為手術方案。「採用開放手術或微創手術,原則上取決於主治醫生,他們一般會先以影像素描的方法,找尋病灶的準確位置,然後再決定是否採用微創,惟考慮過程中亦要得到病人同意,因微創手術如未能完全清除病灶,病人有可能需要另作開放性手術,所以病人必須願意將決定權交予醫生,否則便不太適合選擇微創術式。」唐教授還表示,在處理大面積病灶時,手術創傷性本已極高,由於在復元及重建上已有困難,失卻了藉微創手術減低創傷性的意義,故醫生亦不會考慮以微創方法應對。
提升培訓系統 發展機械人新技術
除了病人層面,在醫生角度而言,微創手術也有它的限制。「微創手術運用很多跟傳統手術很不同的儀器,對比用上刀剪、高速鑽或灼熱工具,現代微創手術工具精細得多,如內視鏡已有不同的長短、大小及角度,每支各有特點及應用方法,故在訓練一直處理傳統手術的外科醫生,難度甚大。」惟唐教授笑言,由於微創手術需面對巨大屏幕遙距施術,對年輕醫生來說頗有進行電子遊戲的現場感,故在訓練新一代醫生時亦變得較為容易。「我們現已引申出一套微創培訓系統,除包括理論及VR、AR的技術應用,也有模擬器及真實屍體解剖實習,醫生在進入手術室前都已掌握一定技術。」 至於微創醫學儀器的發展,近年亦起了變化,除出現機械人手臂,也有通過自然孔洞的內視鏡手術。「現今鼻腔鏡的手術,已發展到能從鼻腔進入至垂體、腦底及前腦額葉等位置;耳朵部位亦可從耳道進入耳膜及中耳,而最近亦開始處理咽喉的微創手術,我們有其他工具作為輔助,例如通過內視鏡的軟鏡、纖維鏡及激光,可為清醒狀態下的病人治療大部分良性咽喉病,好像瘜肉、聲沙等問題皆可即時處理。」唐教授稱,微創手術新的發展趨勢還包括加入激光儀器,通過光纖深入俗稱「死角位」的轉角位置;而在機械人手臂,也重點研究其操控系統,長遠希望能跟醫生「融為一體」,發展出全自動或半自動化的微創手術。
聽專家話
唐志輝教授:「小童常流鼻血,家長均會從旁協助,但對於處理流鼻血的方法,卻是眾說紛紜,有人會將紙巾堵住鼻孔或按壓鼻梁,也有人會把身體躺下,其實要知道正確的止血方法,先要認識出血點所在位置。原來在鼻孔之間有一塊稱為中膈的軟骨,在中膈前方約一厘米,便是小童最常出血的位置,因此流鼻血時若只壓緊鼻骨,對止血不會奏效,反而應在鼻孔前方按壓,把中膈出血點直接壓住,一、兩分鐘便可止血。要留意按壓時不應把身體平躺,以免鼻血倒流喉嚨,引致嗆喉及嘔吐,只要安靜坐下施壓,讓血壓慢慢降低,自然可以止住鼻血。」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