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炎|50歲起高病發率 置換人工髖關節可用逾20年
2022-01-28 00:00
近年大眾更關注健康,行山、跑步、瑜伽等成大熱活動,但當重複進行一些高難度動作時,則容易令髖關節受損。一旦髖關節受損,就有可能導致膝蓋痛、腰痛等問題,走路亦會受影響。
髖關節是指盤骨和大腿骨之間的關節,俗稱「大髀骹」。它是人體最大的一個關節,主要是用作連接盤骨與大腿,是人體上、下半身進行動作的重要關節,是人們站立、步行或日常活動至關重要的關節。由於髖關節為人體最主要的負重關節,需要承受整個身體重量,因此是最容易受損的關節之一。當髖關節周圍的軟組織無法承受時,軟骨就逐漸磨損,造成軟骨磨損而發炎、疼痛,導致髖關節發炎,引致髖部疼痛和髖關節不能正常活動。
髖關節炎多好發於50歲以上人士,亦常見於過重人士。患者一般在進行日常活動時會感到痛楚及困難,例如走路、彎身、坐下或站起來等,難以進行某些活動。有時還會伴隨出現髖關節僵硬難以屈曲,因而影響下肢的活動功能。隨着病症惡化,患者可能會無時無刻均感到疼痛,嚴重影響生活作息。
一旦確診髖關節炎可與骨科專科醫生商討,通過臨牀檢查,進一步了解患者體重、痛楚位置、關節靈活度等,同時需要X光檢查,為患者訂製合適的治療方案。初期患者一般以保守治療為主,通過接受藥物及物理治療,減輕發炎程度,舒緩痛感。但若果痛楚持續,或有惡化的迹象,甚或接受X光檢查後也不能反映關節炎的嚴重性,則可能需要接受磁力共振檢查關節結構。當關節功能下降至影響日常活動能力,會建議進行全髖關節置換手術,保持髖關節活動穩定性及減少疼痛。
與保守治療法相比,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治療時間較短,成效快而明顯,加快復元時間。於手術後當天或翌日已可開始活動下肢及步行,這能大大幫助復康效果。人工髖關節耐磨技術進步,大部分人工髖關節可使用逾20年,使患者關節活動更順暢,走路更舒服,改善日常生活質素。
文:骨科專科李崇義醫生
立即下載 | 全新《星島頭條》APP : https://bit.ly/3yLrgYZ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