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專欄|再思黑人藝術

2022-01-06 00:00

希米德畫作展示黑人族群生活景狀。
希米德畫作展示黑人族群生活景狀。

早前聽一位在博物館從事策展工作的前輩提及,「Black Lives Matter」(「黑人的命也是命」)平權運動數年前興起至今,歐美眾多博物館反思此前由白人主導的策展方向和呈現風格,並開始為非裔等少數族裔的藝術家舉辦個展和聯展等。在白人和男權主導的社會不受重視,甚至常常被邊緣化的黑人藝術家,愈見頻繁地出現在歐美知名博物館和畫廊中。英國倫敦泰特現代藝術館(Tate Modern)現正為桑給巴爾蘇丹國(Usultani wa Zanzibar)知名藝術家盧貝娜·希米德(Lubaina Himid)舉辦的個展,便是例證之一。

希米德出生在1950年代中期的英國,自1980年代起已參與反種族歧視、支持男女平權等運動,希望引起彼時英國藝術界對於少數族裔生存狀況的關注。過去三十多年來,希米德頻繁舉辦展覽,主題常常圍繞黑人文化歷史及身分認同。由於她對於社會議題的長期關注,以及對於藝術如何介入社會的考量,2017年英國最知名的藝術獎項「特納獎」將獎項頒給這位當年已六十三歲的藝術家,自此打破了「特納獎」從不頒予年過五十歲的藝術家的慣例。

初初看時,希米德的畫作與其非裔藝術家前輩的作品頗為相似,都擁有鮮艷且飽滿的色彩,都是寫實的、具象而非抽象的風格,畫面極富故事性,讓人左右琢磨,欲罷不能。再細看時,希米德的畫作並不是直白地批評與抨擊,而是多用暗喻和象徵,構圖注重劇場感,且不乏諷刺意味。畫中人物時常身處一個半密閉的空間內,而空間內的個體與空間外的環境少有交流,象徵着原本非洲或其他少數族裔在歐美等白人社群為主的國家和地區生活時,不可避免要應對的各種障礙。

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希米德的肖像畫。畫作多以黑人男女為主角,畫中人表情安寧,姿態端莊,可見藝術家在創作這些肖像畫時,是以怎樣溫情且充滿敬意的筆觸創作。或許,所謂種族和性別的平等,不僅在於白人族群對黑人族群摘下有色眼鏡,更在於黑人族群主動積極地完成自我表達與自我肯定。這樣的自信,我們在希米德的畫作中,可以見到。

    
文:李夢 圖:Tate Modern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