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媛專欄|鄧凝姿此中山水畫展
2021-12-02 00:00
「說實話,生活在香港哪裏有閒情去追求天人合一?香港的山水景色也給不了那種感覺。」鄧凝姿以她一貫的爽朗笑聲說:「對我來說,畫山水是一種實驗和實習的過程,中國傳統山水畫其實頗有個人主義,讓人可以在無邊無際的空間自由翱翔,這是很難得的。在想像和創作期間,自己也彷彿在山水之間遊了一圈,突然發現,前人所謂的寄情山水,原來是可以做到的!」
鄧凝姿最新作品展《此中山水》展出兩個系列:「無名風景」創作於2018年,「那地方」創作於這兩年疫情期間,兩組作品皆糅合中國傳統山水畫的內涵和表現手法,以及當代人的情懷和觀點,結合中西藝術創作寓言,一方面保留傳統國畫的墨線勾勒山形和地理輪廓,一方面以鮮明的塑膠彩顏色板塊,營造一個富層次、構圖獨特的抽象世界。
「我利用顏料和筆觸,加上想像力和少量的預先構圖。我不是構好圖便填圖去畫,而是會在畫面有很多修改,例如顏料、線條和筆觸,選擇當中哪些可去哪些可留。因為用這些方法去『玩』畫面,所以畫面不會很乾淨,甚至有很多重的修改痕迹。我在作品中留下這些底面的東西,希望讓觀眾認識到作品是一路發展出來的。在物料方面,我用上很多塑膠彩媒介、亮光凝膠等,每一樣都令顏料有不同的呈現。畫中的顏色則向兩極走,主要利用對比色,令空間感更闊一點和人物走動多點。」
「無名風景」出現的人物,其實是源於鄧凝姿在街頭拍攝的照片,再將人物重置入山水景內,某程度上延續她近年的一種實驗:「大約十年前我開始由投影機輔助、臨摹攝影影像的繪畫實習,大多是自己拍攝的照片,例如香港九龍街頭,一點一點地把像素畫出來,是對自己專注力的一種考驗。我對照片裏的人物很感興趣,曾經在展覽上展出真人尺寸的作品,我在想假如照片中人剛好看到展品會有甚麼感覺?」在「那地方」系列中,鄧凝姿卻完全摒棄了人物,讓觀眾更加自由無阻地進入其中,探索和發展自己嚮往的天地。但仔細近看,隱約可以看到一些人為的建築物,如橋梁和階梯,充滿想像空間。
鄧凝姿表示最近兩年全球疫症肆虐,香港社會不安,彷彿很多人都陷於一種不滿現實的情緒中,似乎都在尋求一個新居所:「『那地方』完全是一個想像出來的地方,近期看見很多人移民、離開,現況好像不太理想,所以我便開始思考,是否有一個地方是大家都想去的?對於這問題,其實我自己並沒有答案,也不認為它必定是一個很理想的地方,我在作品裏留有很多懸疑,希望讓觀者自行填滿其他空間或想像自己追求的東西,而不是由我來描述一個理想世界是怎樣的一個地方,於是取了中國山水畫的構圖,利用多視角、多視點,讓觀者可以進畫遊玩,從中找自己想要的東西。」
鄧凝姿早年留學英國與澳洲,先後獲得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學士學位及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碩士及博士學位,在海內外參與超過二十個展覽,並獲得多個獎項,集學者、老師、策展人多重身分於一身,鄧凝姿表示:「擁有多種身分令我創作的全面性更高,無論看自己還是看其他藝術家,我可以更關注和知道他們在做甚麼。而因為每種身分也有某程度的理性在當中,也令我對自己的創作更加清晰。」她認為藝術並不是一味地表達自我,她在長時間的學術研究裏反覆印證,嘗試了解藝術創作的甚麼元素會得到甚麼結果,在感受結果時第一個得益的其實是自己。學術研究也讓她有機會寫作:「寫東西是整理思緒很好的方法,無論是藝術家還是策展人的身分,我們都需要寫作,特別是香港早期對這方面人才培育機會不多,很多時候都需要自己親力親為。」
看似隨意其實極具心思的構圖,引領我們進入一個幻想世界,一層又一層,別有洞天非人間,神遊其中,彷彿誤入桃花源的漁夫,忘路之遠近,有緣到此山水中。
文:蘇媛圖:由畫廊提供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