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隔夜蔬菜鱼类易中毒致癌? 带饭宜吃6种食物 专家教6招保存

2023-04-18 00:00

食隔夜菜易中毒!专家教6大正确保存方法
食隔夜菜易中毒!专家教6大正确保存方法

隔夜菜放雪柜就万无一失?食隔夜菜易中毒致癌吗?除了蔬菜,鱼类隔夜也要小心?夏天炎热潮湿容易滋生细菌,是食物中毒的高峰期。有营养师表示,如果存放食物的方法不当,会滋生细菌,导致食物中毒及过敏。营养师教正确保存食物的6种方法,拆解隔夜菜常见迷思。她亦指出,若要带饭,有6种蔬菜较适合隔夜食用。

食隔夜菜容易中毒致癌?放雪柜就万无一失?

坊间有说法指,餸菜/熟菜放在雪柜保存后,蔬菜内的硝酸盐转化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迅速增加,吃后有机会致癌。本港食安中心曾进行一项研究,发现熟菜在雪柜隔夜(24小时)贮存,其亚硝酸盐含量不会上升。这与贮存温度有关,低温会减慢细菌滋生,令细菌把硝酸盐转化为亚硝酸盐的能力降低,延缓亚硝酸盐的形成。

  • 在冷冻温度(0-4°C)下,硝酸盐转化为亚硝酸盐的速度很低。
  • 在冷藏温度(-18°C)下,硝酸盐停止转化为亚硝酸盐。

【同场加映】 隔夜菜放雪柜也会滋生细菌?

坏掉的食物所滋生的细菌种类
坏掉的食物所滋生的细菌种类
坏掉的食物所滋生的细菌种类
坏掉的食物所滋生的细菌种类
坏掉的食物所滋生的细菌种类
坏掉的食物所滋生的细菌种类
坏掉的食物所滋生的细菌种类
坏掉的食物所滋生的细菌种类
坏掉的食物所滋生的细菌种类
坏掉的食物所滋生的细菌种类

 

 

亚硝酸盐会致癌?世衞辖下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指,摄入的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在可导致内源性硝化的条件下,可能会令人类患癌。但现有证据未能证实,从膳食摄入硝酸盐及亚硝酸盐会增加患癌的风险。

 

正确保存隔夜菜6大方法 1类鱼不宜放隔夜

不过,不正确保存隔夜菜易致食物中毒,可致腹泻呕吐等症状。营养师张瑄筠在台北市政府卫生局网页,分享正确保存隔夜食物的6种方法,确保食用安全,避免食物中毒:

6大保存隔夜食物方法
6大保存隔夜食物方法
6大保存隔夜食物方法
6大保存隔夜食物方法
6大保存隔夜食物方法
6大保存隔夜食物方法
6大保存隔夜食物方法
6大保存隔夜食物方法
6大保存隔夜食物方法
6大保存隔夜食物方法
6大保存隔夜食物方法
6大保存隔夜食物方法
6大保存隔夜食物方法
6大保存隔夜食物方法
6大保存隔夜食物方法
6大保存隔夜食物方法
6大保存隔夜食物方法
6大保存隔夜食物方法
6大保存隔夜食物方法
6大保存隔夜食物方法
6大保存隔夜食物方法
6大保存隔夜食物方法
6大保存隔夜食物方法
6大保存隔夜食物方法
6大保存隔夜食物方法
6大保存隔夜食物方法
6大保存隔夜食物方法
6大保存隔夜食物方法
6大保存隔夜食物方法
6大保存隔夜食物方法

 

 

处理隔夜菜6大正确方法 避免食物中毒

正确保存隔夜菜方法1:用餐前装入饭盒

  • 应该在用餐前就将饭菜装入饭盒,如果餐后才把剩菜装起,就可能把沾到口水的菜肴装入,增加细菌滋生的风险。

正确保存隔夜菜方法2:1小时内放入雪柜冷藏

  • 夏天是食物中毒的高峰期,如果食物在1小时内未吃完,就应该放入雪柜冷藏,而刚刚烹调过的食物只要降温至不烫手亦可以放入雪柜。
  • 细菌的滋生速度与温度和时间有关,而7℃至60℃则最适合细菌快速繁殖,因此尽快令食物降温至7℃以下,就能抑制细菌生长。

正确保存隔夜菜方法3:保存时间不超过3日

  • 烹调过的食物最多只能冷藏1至2日,不应存放超过3日。因为雪柜只能抑制细菌生长,无法消灭细菌,如果存放食物多日,仍然有中毒风险。

正确保存隔夜菜方法4:用不锈钢或玻璃饭盒

  • 保存食物的饭盒也要保持卫生,建议使用不锈钢或玻璃质地的饭盒,并彻底清洁。
  • 如果使用塑胶饭盒,一旦出现刮痕就可能暗藏细菌,污染食物,令免疫力低下人士出现身体不适。

正确保存隔夜菜方法5:不应存放海鲜

  • 海鲜类食物,尤其是富含组织胺的鱼类例如吞拿鱼、鲭鱼、鲣鱼等,如果隔日进食可能会导致食物敏感,所以不宜放至隔日进食。

正确保存隔夜菜方法6:翻热温度应高于70℃

  • 翻热隔夜饭菜时,温度必须达到70℃以上,才可消灭大部分病菌。如果使用微波炉则可分段加热,中途翻搅食物令受热程度均匀。无论使用任何方法,都不应反覆加热食物。
  • 不应将隔夜食物放在锅中保温,因为保温状态下温度一般低于60℃,有如培养细菌,容易污染食物。

 

【同场加映】沙门氏菌感染症状及预防方法

沙门氏菌感染症状
沙门氏菌感染症状
沙门氏菌感染症状
沙门氏菌感染症状
沙门氏菌感染症状
沙门氏菌感染症状
沙门氏菌感染症状
沙门氏菌感染症状
沙门氏菌感染症状
沙门氏菌感染症状
沙门氏菌感染症状
沙门氏菌感染症状
沙门氏菌感染症状
沙门氏菌感染症状
预防感染沙门氏菌
预防感染沙门氏菌
预防感染沙门氏菌
预防感染沙门氏菌
预防感染沙门氏菌
预防感染沙门氏菌
预防感染沙门氏菌
预防感染沙门氏菌
预防感染沙门氏菌
预防感染沙门氏菌
预防感染沙门氏菌
预防感染沙门氏菌
预防感染沙门氏菌
预防感染沙门氏菌
预防感染沙门氏菌
预防感染沙门氏菌

 

 

6种食物适合隔夜食用

营养师张瑄筠表示,海鲜类食物不宜放至隔日进食,可以选择叶菜类食物代替。叶菜类富含植化素、维他命C、E等抗氧化物,营养丰富。而且可以透过清洗表示去除亚硝酸盐,不影响健康。

6种食物适合隔夜食
6种食物适合隔夜食
6种食物适合隔夜食
6种食物适合隔夜食
6种食物适合隔夜食
6种食物适合隔夜食
6种食物适合隔夜食
6种食物适合隔夜食
6种食物适合隔夜食
6种食物适合隔夜食
6种食物适合隔夜食
6种食物适合隔夜食
6种食物适合隔夜食
6种食物适合隔夜食

 

 

 

由于绿色蔬菜在翻热后会变色和破坏口感,张瑄筠建议用以下6种食物代替:

  1. 茭白笋
  2. 粟米笋
  3. 椰菜
  4. 萝卜
  5. 菇类
  6. 冷冻西兰花

 

延伸阅读:9种鱼可致组胺中毒

食安中心表示,组胺中毒又称「鲭鱼中毒」,由进食含大量组胺的鱼类引起。捕获鱼类后,若处理及贮存温度不当,部份属于鱼类自然菌羣的细菌便会繁殖。这些细菌的「组氨酸脱羧酶」会把「组氨酸」转化为组胺/组胺可在从捕鱼到进食等各个食物供应链程序中形成。其他由鱼类中细菌产生的生物胺或会加剧组胺的毒性。

食安中心又指,涉及鲭鱼中毒的鱼类,通常在鱼类组织内含有大量氨基酸组氨酸,并列举鱼类例子,主要有以下9种:

可致组胺中毒的鱼类
可致组胺中毒的鱼类
可致组胺中毒的鱼类
可致组胺中毒的鱼类
可致组胺中毒的鱼类
可致组胺中毒的鱼类
可致组胺中毒的鱼类
可致组胺中毒的鱼类
可致组胺中毒的鱼类
可致组胺中毒的鱼类
可致组胺中毒的鱼类
可致组胺中毒的鱼类
可致组胺中毒的鱼类
可致组胺中毒的鱼类
可致组胺中毒的鱼类
可致组胺中毒的鱼类
可致组胺中毒的鱼类
可致组胺中毒的鱼类
可致组胺中毒的鱼类
可致组胺中毒的鱼类
可致组胺中毒的鱼类
可致组胺中毒的鱼类

 

 

组胺中毒/鲭鱼中毒症状

组胺中毒有何症状?吃多少才会中毒?会致命吗?食安中心解释如下:

组胺中毒/鲭鱼中毒症状
组胺中毒/鲭鱼中毒症状
组胺中毒/鲭鱼中毒症状
组胺中毒/鲭鱼中毒症状
组胺中毒/鲭鱼中毒症状
组胺中毒/鲭鱼中毒症状
组胺中毒/鲭鱼中毒症状
组胺中毒/鲭鱼中毒症状
组胺中毒/鲭鱼中毒症状
组胺中毒/鲭鱼中毒症状
组胺中毒/鲭鱼中毒症状
组胺中毒/鲭鱼中毒症状
组胺中毒/鲭鱼中毒症状
组胺中毒/鲭鱼中毒症状

 

 

5招预防组胺中毒

鱼及鱼制品长时间在不当的温度下处理及贮存,经过细菌的作用才会令大量的组胺形成。有1种解冻方法很易产生毒素,要预防组胺中毒,食安中心有以下建议:

预防组胺中毒
预防组胺中毒
预防组胺中毒
预防组胺中毒
预防组胺中毒
预防组胺中毒
预防组胺中毒
预防组胺中毒
预防组胺中毒
预防组胺中毒
预防组胺中毒
预防组胺中毒

 

 

延伸阅读:4天内要吃掉隔夜菜?

隔夜菜保存期不长,美国食药局(FDA)建议,最好在4天内吃掉剩菜,若多过4天就要丢弃。不过,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Guy Crosby则指,4天期限不适用于所有熟食,因为有些餸菜不足4日就会变坏,有些剩菜则可保存1星期以上。

不同食物的保存期

保存期限取决于食物的酸硷值、水量、保存时间和温度等条件。不同食物的保存期如下:

食物种类保存期
食物种类保存期
食物种类保存期
食物种类保存期
食物种类保存期
食物种类保存期
食物种类保存期
食物种类保存期
食物种类保存期
食物种类保存期
食物种类保存期
食物种类保存期
食物种类保存期
食物种类保存期
食物种类保存期
食物种类保存期
食物种类保存期
食物种类保存期

 

 

保存剩菜6大贴士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Crosby指出,保存剩菜的方法与新鲜食材接近,建议如下:

保存剩菜6大贴士
保存剩菜6大贴士
保存剩菜6大贴士
保存剩菜6大贴士
保存剩菜6大贴士
保存剩菜6大贴士
保存剩菜6大贴士
保存剩菜6大贴士
保存剩菜6大贴士
保存剩菜6大贴士
保存剩菜6大贴士
保存剩菜6大贴士
保存剩菜6大贴士
保存剩菜6大贴士

 

 

《星岛申诉王》于3月1日隆重登场,节目为民请命抱不平、追踪城中热话,亦会搜罗温情小故事。你申诉,我跟进,搵91999933,《星岛申诉王》随时候命!
立即报料:https://bit.ly/3IMunqd
你的独家报料一旦被采用及报导,将获得乙份奖品。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