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杂志|加快建立中央数据库 强化官商民协作 制订全面福利政策 共建儿童友善城市

2024-10-16 10:00

新一份《施政报告》今日出炉,各界关心港府有否在儿童福祉及支援上着墨。
新一份《施政报告》今日出炉,各界关心港府有否在儿童福祉及支援上着墨。

新一份《施政报告》今日出炉,各界关心港府有否在儿童福祉及支援上着墨。回顾去年《施政报告》提出有关儿童的福利和政策,有学者直言部分措施素有推行,而以「安全到健康发展」及「整体到特定群组」两方面评估,本地儿童政策仍未全面;儿童事务委员会亦欠统筹,反映意见不够「牙力」。至于发展中央儿童数据资料库,能令政策制定更有针对性,无奈相关顾问研究早已完成,仍未见进一步推展。有社福界人士指,政策以外,更重要是构建「儿童友善」城市,加强官商民协作,多管齐下为儿童成长护航。

近日「童乐居」虐儿案完成审结,为期5年的全新家庭教育推广计划亦于本周一(14日)正式推出,可见去年《施政报告》提出有关儿童的福利和政策,都有所推展。然而,有关注儿童福祉的学者反映,现有政策并不全面及完整,多方面仍有待加强及补漏。

立法会今年中通过《强制举报虐待儿童法案》。
立法会今年中通过《强制举报虐待儿童法案》。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儿童与家庭福利讲座教授陈高凌指,宏观看儿童福利及政策,应该要有纵向及横向两方面,一边由「安全到健康发展」,如包括防范虐儿、儿童安全及健康成长发展,另一边则由「整体儿童到针对特定群组」,后者如贫困儿童、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学童等,是一连串的措施,「现时的政策建议,在纵向及横向两方面只有几点着墨。」他举例,通过《强制举报虐待儿童法案》只牵涉「举报」一环,实际上仍有全套「功夫」要做,例如如何预防、举报后如何处理及防犯虐儿事件再发生等。

多元方式支援SEN学童

香港小童群益会总干事刘翀认为,历年推展的儿童政策,都有针对SEN学童、家庭教育等民生关注的痛点,应持续推进。他举例,留意到部分学校更关注学童精神健康,更重视学生升小学、升中学的适应,减少催谷,都是好开始。而针对家庭教育,他直言,机构接触不同类型的家长,了解到单一方法未必可以完全帮助家长,故多元方式教育也很重要,「有些家长需要一对一协助,有些需要朋辈支持,不同群体都需要有针对性的看法,更多元化。」

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名誉副教授曾洁雯亦针对多项儿童福利加以阐述。港府今年大幅提高寄养家庭奖励金,普通照顾由每月约5000元增加至约1.1万元,紧急照顾则由每月约6600元增加至约1.3万元,更特别为照顾有特殊学习或照顾需要儿童的寄养家庭提供额外支援。她认为,新世代儿童情况更见复杂,许多寄养小孩都是SEN,上述「额外支援」相当重要,举例让寄养家长在公立医院排「快队」,减轻其照顾压力,「父母带小孩去看精神科,可能都要拉拉扯扯一番,何况是作为『陌生人』的寄养家长呢?」

至于加强照顾SEN学生的支援,曾洁雯直言,政府向来有做,但不同学生有不同需要,校内的调适安排可以做得更好,而非一律「加时考试」解决问题,「如果考生看不清考卷,学校不放大字体,只是加时都没有用。」她补充,政府亦应加强照顾SEN学生的精神健康。陈高凌指,常说加强照顾SEN学生,却没有针对SEN成人的服务,「当SEN学生长大成人,或要等到他们60岁成为长者,才受老人政策照顾;由20多岁至60岁都是『真空状态』,重回家庭教育的版块。」他直言,家庭教育不可太虚无,要有针对性。

家长使用不适切的餐具品尝甜品,体验儿童使用成人餐具的难处。
家长使用不适切的餐具品尝甜品,体验儿童使用成人餐具的难处。

冀尽快整理数据 知照顾人数

要做好政策,必须有数据支撑,港府早有远见,优先发展及筹备建立「中央儿童数据资料库」。相关顾问研究报告去年出炉,提出用10年时间,分两阶段发展成立资料库,并以「有虐待及疏忽照顾的风险」和「有特殊教育需要」两类儿童作优先处理范畴。

有份撰写研究报告的陈高凌指,对成立数据库有好大期望,「各政府部门手上已有相关数据,只要数据互通并整合,政策订立就可以更具针对性。」但他直言,去年提交报告,已经说要根据意见做先导计划,惟至今仍然未有进展。曾洁雯也说,政府加强服务,却较少提及受惠对象的资料,没有基数,就难以得知服务需求及覆盖率,并作出评估,「到底是杯水车薪,还是立竿见影?」她形容,现时已更齐备测试不同情况的检查工具,希望当局尽早整理数据,「有数字才知道政策要照顾多少人。」

2018年起,政府成立常设高层次谘询组织「儿童事务委员会」,惟身兼前委员的曾洁雯不讳言,委员会反映意见亦长期不够「牙力」,今年6月换届后亦欠统筹,「以往委员是各个儿童领域的权威,现时连儿科医生都没有!」她又指,委员会原有4个工作小组,现时已缩减至2个(减去负责SEN及研究的小组),相信即使相关工作拨入现有小组架构中,会内讨论的时间会更少。

政策以外,建立儿童友善社区能帮助儿童健康成长。
政策以外,建立儿童友善社区能帮助儿童健康成长。

倡按地区提供早期介入服务

刘翀亦指,现时儿童青年福利由不同部门负责,如0至3岁的婴幼儿服务由衞生署照顾,实际上此阶段都要许多社会支援,需要跨部门协作,「尽早介入帮助有需要家庭,可以减少日后医疗及社会服务上的需求。」他建议政府按地区需要,为0至6岁的婴幼儿成立不同模式的地区儿童馆,为婴幼儿及其家长提供早期介入服务,涵盖健康、饮食营养、安全环境、育养质素及早期学习等5大范畴,在社区建构普及的婴幼儿家庭安全网。

香港基督教服务处家庭及辅导服务总监胡洁婷强调,儿童福祉是整个社会的责任,「用社会去承载下一代身心灵各方面的健康成长,跟传统上只提供服务的情况不同。」她比喻,要植物茁壮成长,不是不断施肥,也要松土,而疫后社会充满压力,盼推动儿童友善社区,构建理想健康成长的空间,能重塑正面的氛围,让儿童和家长都有互相关怀、「唞气」的地方,亦要加强官商民协作,多管齐下为儿童成长护航。

《举报虐儿法案》缓冲期 学者倡开展「推行前」研究

现时正值《强制举报虐待儿童法案》生效前的18个月缓冲期。有学者指出,港府需进行大量准备工作,如建立安置受影响儿童的居所、为各受影响专业人士作培训等,亦建议相关部门开展「推行前研究」,助日后了解情况有否改善。

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名誉副教授曾洁雯指,当局必须做好各方配套,例如设立院舍收留疑似受影响儿童、加快个案流转,甚至招募更多寄养家庭。她续指,人手短缺亦是挑战,因为法案针对专业人士没有举报,不排除各类专家因而离开儿童范畴。她补充,教师及辅导人员也要接受培训,妥善应对小孩因为坦白受虐、离开家庭而产生的内疚感。

辅导心理学家陈钰瑜建议,学校老师及相关辅导人员,及早为儿童的情绪支援做好准备。
辅导心理学家陈钰瑜建议,学校老师及相关辅导人员,及早为儿童的情绪支援做好准备。

辅导心理学家陈钰瑜建议,教师、辅导人员和社工接获儿童通报,可以及早作好准备,了解小孩坦诚受虐后,有否受情绪困扰,「要让他们知道,自己坦白后是否开心、父母行为是否合适,跟自己是否爱父母并不相关。」她指,届时儿童或须跟父母分开,相关人员要告诉儿童,任何情况出现都不是他们做错,通报长远而言对亲子关系都有正面影响,「儿童把感受说出来,某程度上是教导爸妈如何爱惜自己。」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儿童与家庭福利讲座教授陈高凌明白,现时要为各专业作培训,但由事发到立法已经拖拉了几年,期望日后尽快推行其他措施。他建议有关部门把握良机,在法案通过前做「推行前研究」,及后再做比较研究,了解情况有否改善。

香港基督教服务处推出「儿童友善嘉许计划」,鼓励食肆加入儿童友善元素。
香港基督教服务处推出「儿童友善嘉许计划」,鼓励食肆加入儿童友善元素。

「儿童友善嘉许计划」 携食肆建友善用环境餐体验

全球多个国家倡议建设儿童友善城市,有机构推出「儿童友善嘉许计划」,鼓励食肆加入儿童友善元素。

香港正循序渐进构建儿童友善城市,除了加强保护儿童,康文署更推行公共游乐空间改造计划,并于屯门设置全港首个共融公园,采纳儿童的意见变成真实。然而,不少地方仍有待改进,包括儿童参与政策策划的权利、公众对儿童友善的认知等。香港基督教服务处于今年4月,访问了14间幼稚园共1531名幼儿班至高班的儿童,并推出全港性「儿童友善嘉许计划」,于最多受访儿童(47.8%)关注的「餐厅」着手,与食肆携手建设儿童友善的用餐环境及体验。

参与计划的食肆需要符合最少3个配套条件,包括员工友善对待儿童、有安全的环境,以及提供儿童餐具、餐桌椅、健康的儿童餐、有图画的儿童餐单,与儿童消遣用品等。服务处家庭及辅导服务服务总监胡洁婷指,现时有82间食肆参与计划,希望有更多家庭知道有儿童友善的餐厅,解放儿童外出用膳的限制,期望香港能与世界及国家接轨,赶上儿童友善城市的步伐。

记者:仇凯瑭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